少年“扬基”之烦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年“扬基”之烦恼.doc

少年“扬基”之烦恼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国坦克的设计水平可谓褒贬不一,在赞美者眼中,美式坦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是工业生产与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代表着坦克设计中的“普世价值”;而在反对者眼中,美式坦克的设计却被认为缺乏“灵性”和“艺术感”,大量先进的单项技术,被并不成功地整合,折损了价值……客观地说,这些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但观点却又都失于偏颇。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在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后,美国人对于坦克的设计又形成了一个怎样的“理念”?   “谈不上”的设计理念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美国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将这个新生的国家同纷乱的欧洲分离开来的重要性,通过独立以后的外交实践,在美国领导人的深思熟虑下,美国最终确立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美国国父华盛顿在著名的《告别辞》中,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定下了孤立主义的基调――坚持不与任何国家(主要为欧洲列强)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独立地处理国际事务。其精髓为:“我们是为我们自己行动,不是为别人而行动的”。而从客观条件来看,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也的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美国因此可以在“美国式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许多问题上做出自己的抉择。虽然在1917年,出于一定程度上的投机心理,美国也曾一度突破了自己的孤立主义原则,但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巨大伤亡,威尔逊总统带着他的“十四点建议”黯然离去,结果美国在1920年代开始又重新奉行孤立主义,决心不再参与任何在欧洲发生的军事冲突。   然而,长期的孤立主义必然造成美国军事技术发展的滞后,毕竟军事斗争的切实需求才是军事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因。除了1861~1865年的内战期间,军事技术因迫切的战争需求而短暂地得到了一次突飞猛进的机会外,整体上美国军事技术的发展长期落后于欧洲列强。事实上,尽管美国1894年工业产量世界第一,1914年时拥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但一战中刚刚登陆欧洲的美军却是一支既缺乏军事斗争经验积累,又装备低劣的二流军事组织。上岸的美军很快发现自己手里的家伙大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破烂,后来用英法提供的,或是由美国工厂按照英法图纸仿制的飞机、坦克、大炮甚至机枪重新装备后,才勉强投入战场。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利用英法提供的图纸结合自身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一战中的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坦克生产国,但其坦克设计却淡不上什么“风格”,在英法提供什么图纸,就造什么东西的情况下,“美式坦克”的设计理念是无从谈起的。   “坦克”是什么?“闭门造车”的奇葩   一战结束后,美国重新退回孤立主义的老路,军事技术与工业能力严重相悖的情况并没有太大改观。除了对海军建设继续抱有热情外,在空军与陆军机械化装备的更新和研发上投入少得可怜,以至于居然出现了当时身为米德堡坦克训练中心营长的乔治?巴顿少校自己掏腰包为部队购买坦克零件的怪事。结果,当美军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又一次卷入世界大战时,整体军事技术仍然滞后于几个主要欧洲国家。以飞机制造工业为例,美国是飞机的诞生地,但美国航空技术却长期落后于欧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欧洲航空技术继续领先,尤以德国和英国为突出。美国虽然在1915年组建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今NASA的前身),也发明了发动机围护罩和变桨距螺旋桨,但就代表航空技术前沿的战斗机领域而言,美国航空技术甚至落后于日本,以至于珍珠港事件时,美国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日本“零”式战斗机。飞机制造工业是如此,坦克工业亦是如此。   战时美国坦克工业只是以量取胜,在设计上远没有悟出“门道”,而且为了使战时生产更加高效,美国政府甚至精选了少数型号,令各企业跨公司集中生产标准化的坦克和装甲战车,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抑制了各公司对技术前沿和设计艺术的追求,因为他们认为美国陆军无法承担太多种类的武器给美军带来的负担,毕竟美军是在离家几千英里外的地方作战,任何使后勤变得复杂和繁重的武器都该摒弃。结果,相比于德国、英国、苏联装甲机械化战斗车辆设计在战时环境下的“精进”,较晚参战的美国坦克在设计上的落后更加明显,而这种落后在坦克歼击车上的反映恐怕要比坦克本身更为清晰,也更能说明问题。事实上,美国在战争中发展出的几种主要型号履带式坦克歼击车如M10、M18、M36,本质上是一些以牺牲装甲防护来换取火力强化的快速坦克,除了敞开式的旋转炮塔顶部外,人们很难理解这种类型的装甲战斗车辆究竟与其他国家的“坦克”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在当时的美军看来,坦克歼击车是用来防御敌人的坦克而稳定己方的战线,用一个非常通俗的词来解释坦克歼击部队的作用就是消防队,哪里着火,消防队就要奔赴现场。在己方阵线被敌人突破之前,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热点,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