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docVIP

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doc

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因此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而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提高教师的创造力、激发教师潜能的直接途径,只有实施各种有效的激励政策,才能够激励高职教师积极进取,提高工作成效,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激励理论 高职院校 学校管理 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1.024   Use of Incentive Theory in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 Management   ZHOU Liping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yuan, Henan 459000;   Graduate Schoo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strong market demand. So for the teachers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creased requirements, and effective incentives is a direct way to improve teachers creativity, stimulate teachers potential ability, only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incentive policies, to be able to inspire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higher enterprising, increase effectiveness, and thu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rain mor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incentive theory;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 management; teacher management   1 激励理论体系概述   激励理论是一系列激励原理与模式的总称。具体包括马期洛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费罗姆的期望理论、X-Y理论、公平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等六大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其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而言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能追求高层次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极个别特殊情形下才会发生跳转情况。这个理论对于管理工作中激发员工的自尊感与积极性具有最基础的指导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即保健与激励因素理论。其中,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等外界因素,例如单位制度、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安全感和生活条件等。如果这些因素得到了满足,那么人们就会消除不满情绪,而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是指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多源于工作本身,诸如工作的成就感、认可度、对工作的兴趣、晋升、责任感等。在这两个因素中,保健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   费罗姆的期望理论由美国著名学者费罗姆提出,他认为激励作用大小取决于人对激励因素能否实现的可能性的期望,以及激励因素对本人的效价两者的共同作用。所以该理论用公式表示:激励力量=期望利率?啄勘晷Ъ邸V灰勘昝魅肪咛澹说呐λ〉玫氖找嬗胩逖榫突嵩龃螅接屑だ饔谩?   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1957年提出的X-Y理论。他认为在人们的生活还不够丰裕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X理论的管理方法。但是,当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时,这种管理方法就无效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Y理论,也就是提倡工作本身能否给人带来成就感和充实感,能否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从而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理论本质上吸取了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