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圆斑病的发生与防治.doc
玉米圆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近年来玉米圆斑病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在四川省发生并有加重趋势,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详细介绍了玉米圆斑病的症状、病原菌及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玉米圆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症状;发生;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58-02
玉米圆斑病在玉米生产上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圆斑病首次发现是在1926年美国的玉米秸秆上。目前,世界上已有众多国家都有此病害的发生。在中国,1974年玉米圆斑病首次在吉林省农安县发现,由于大面积种植感病玉米品种,玉米圆斑病在吉林省曾多次大面积暴发成灾,成为当时限制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1]。20个世纪90年代陆续在我国台湾、浙江、陕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发现该病[2]。但由于大面积种植玉米圆斑病的抗病品种,此病发生并不严重,常年发病率只有10%~20%[3]。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气候的改变,该病在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重庆市、河北等地发生,并有加重趋势[4-10]。
1 玉米圆斑病症状
玉米圆斑病菌主要危害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危害部位有叶片、果穗、苞叶及叶鞘。在侵染初期叶片形成分散的水浸状浅绿色至黄色小斑点,侵染后期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大小为(5~15)mm×(3~5)mm,中央浅褐色、边缘褐色,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偶尔也会形成长条线状斑,大小为(5~21)mm×(1~5)mm。随着病斑扩展,多个病斑常会连在一起。病斑表面也生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苞叶染病后出现深褐色病斑。叶鞘侵染最初呈褐色斑点,具有同心轮纹,后期病斑扩大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在潮湿时,表面会产生黑色的霉层。玉米果穗也会被侵染,先侵染果穗的尖端,然后向下蔓延,到发病后期果穗籽粒呈煤污状或干腐状,籽粒表面着生黑色霉层,用手捻动籽粒即成为粉状物。
2 病原菌特征
玉米圆斑病病原菌无性阶段为玉米生平脐蠕孢(Bipolaris zeicola),有性态为碳色旋腔菌(Cochliobolus carb-onum)。玉米生平脐蠕孢在25 ℃下,在PDA平板上培养5 d,菌落直径可达到78 mm。菌落呈圆形,深绿色至黑绿色,边缘不规则,偶尔有缺刻。气生菌丝非常发达,绒毡状或绒毛状,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暗褐色,膝状弯曲,多为单生,偶有2~6根丛生,梗短时偶见分枝,基部细胞膨大,两端钝,稍圆,有隔膜3~6个,大小(7.3~9.9)μm×(64.4~99.0)μm。分生孢子大小(42~85)μm×(12~21)μm(平均为64.5 μm×16.3 μm),黄褐色至深橄榄色,初期颜色较浅,后期颜色较深,大多数正直,长椭圆形,两端较窄,中央稍宽,孢壁较厚,顶细胞和基细胞钝圆形,有脐点,但不明显,具有隔膜4~8个(多为6~8个)。圆斑病菌形态与玉米小斑菌极为相似,鉴定者很容易混淆,后者分生孢子稍弯曲,纺锤形或新月形,多为浅黄褐色。
玉米生平脐蠕孢菌的生长温度范围在5~35 ℃,最适生长温度是25 ℃,在5~25 ℃,随着温度的增加生长速度越快,15 ℃以下或30 ℃以上生长较缓慢,38 ℃菌丝停止生长。分生孢子在5~40 ℃均可萌发,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28 ℃,在5~28 ℃时,随温度的增加萌发率增高,5 ℃以下或40 ℃以上分生孢子几乎不萌发。病原菌的pH值有较宽的生长范围,在pH值2~12范围内都能生长,但最适宜生长的pH值为7,菌落直径达35.3 mm;在pH值4~9,病原菌菌丝生长较快,当pH值9时菌丝生长较慢。p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也较大,分生孢子在pH值3~11的溶液中均可萌发,但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孢子萌发,碱性溶液不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在pH值为5时萌发率最高,在pH值3~7分生孢子萌发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当溶液pH值达到8以上时,萌发率大大降低。光照对病原物的生长没有太大的影响。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和形态没有明显差异。光照和黑暗处理间分生孢子萌发率无明显差异,孢子萌发对光照表现不敏感。
3 玉米圆斑病的发生与流行
玉米圆斑病菌的侵染循环与玉米小斑菌极为相似。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叶鞘、苞叶、果穗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先在叶片上感病,待果穗抽雄后,再在果穗的苞叶和叶鞘上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后叶片和苞叶上的病斑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风、雨水和人为传播进行再侵染。潜育期1~2 d。此病害在苗期发病和成株期都可发生,但大部分则在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始发,灌浆期至乳熟期为盛发期。若种植抗病品种,该病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以内,但多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