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进展.doc

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进展   摘 要 现代生物遗迹是生物在现代沉积物表面或其内部的各种活动记录,是沉积环境良好的指示剂,对于古遗迹、古地理以及沉积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和科学意义。在应用上,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和远景评价等方面可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信息,为寻找油气储层提供地层依据,提高储层沉积相分析的精度。正因如此,现代生物遗迹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对现代生物遗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介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并对其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 沉积环境;生物遗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Q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121-02   0 引言   现代生物遗迹研究称为新遗迹学,它是通过对现代各类生物的造迹活动进行实地的详细的观察和描述,了解各类造迹生物的活动规律、造迹行为习性、遗迹特点和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底层的关系。现代不同沉积环境的生物遗迹研究,对古代沉积相的判识,以及相应的古环境条件及其时空的微细变化的还原,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和指导意义。现代生物遗迹研究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多,本文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系统介绍和总结。   1 现代生物遗迹的研究进展   1.1 国外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进展   早在18世纪50年代,现代生物遗迹研究的就已经开始。Dawson[1]研究了现代造迹生物鲎的拖迹,并与类似的遗迹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Logan[2]认为Climactichnites(栅形迹)是无脊椎动物的拖迹而不是藻类化石。Nathorst[3]采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现代无脊椎动物造迹,并与遗迹化石进行比较研究,澄清了生物遗迹和藻类化石,结束了遗迹学研究的疑藻时代。可见,现代遗迹学研究,对于遗迹化石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现代生物遗迹进入了发展期, Richter[4]在Wadden Sea发现帚毛虫的现代生物遗迹很像遗迹化石Skolithos (石针迹),而日本沼虾的造迹与遗迹化石Ophiomorpha (蛇形迹)非常相像。后来Richter[5]在对北海潮坪海洋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过程中,观察记录了多种类型的生物遗迹,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研究沉积作用和遗迹化石。H.E Reineck[6]开创性的采用箱式取样(box-corer)的方法研究未被扰动的现代沉积物。Adolf Seilacher详细描述了造迹生物的造迹过程,提出了遗迹相的概念,在遗迹学行为分类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7]。至此,遗迹学被广泛接受,并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领域在全世界兴起。现代生物遗迹的研究,从实证主义原则大大推动了遗迹化石群落、遗迹相的研究,对遗迹学体系的完善,以及遗迹学在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   后来以Frey[8]为主要代表,将新遗迹学的研究从Wadden Sea扩大到美国撒佩罗岛,意大利以及中国台湾,与此同时,X射线(X-ray)成像等新的研究手段在新遗迹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80~90年代新遗迹学的研究陆续在很多国家展开,如韩国仁川现代潮坪生物遗迹的研究,墨西哥的前滨环境遗迹的研究以及砂丘环境现代生物及其遗迹的研究。至此,海相遗迹学的研究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相关研究的开展为恢复海相古生态与古地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对三角洲沉积环境中的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Dashtgard[9]研究了加拿大弗雷泽河三角洲平原的现代生物遗迹,对其造迹生物和遗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其对三角洲古遗迹研究的作用。Ayranci 等[10]对该处的三角洲前缘生物遗迹状况进一步进行了研究,并于类似的古遗迹化石进行了类比分析。Baucon等[11]对意大利的Grado?湖沙坝体系进行了现代生物遗迹研究。   1.2 国内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进展   相对于国外的新遗迹学研究,我国起步较晚且研究相对较少。1962 年李嘉泳等[12]对胶州湾的调查研究中部分涉及了新遗迹学的内容。80年代是我国新遗迹学发展的全新时期:王珍如,杨式溥等对青岛、北戴河一带进行了研究[13]。王珍如, 阮培华等对北部湾等地潮间带底内生物遗迹进行的系统研究,对北部湾及湛江潮间带大型底栖造迹动物,以动物的结构水平为线索,对软底质环境中的底表、底内造迹动物和硬底质内的钻孔动物,从个体习性遗迹到群落遗迹生态学,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14]。   李广雪和薛春汀[15]对黄河三角洲生物的逃逸构造进行了研究,于1992年发表了《黄河三角洲的生物逃逸沉积构造》一文,对近河口处的潮间分流河道的生物进行了研究。最近,胡斌,王媛媛等[16,17]等对黄河边滩、三角洲等环境中的生物遗迹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