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稻水象甲的习性与防控技术.doc
稻水象甲的习性与防控技术
摘要 稻水象甲是一种毁灭性的水稻害虫,现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蔓延,严重威胁到各地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一定量的经济损失。介绍了稻水象甲的特征与习性,并总结其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稻水象甲;特征;习性;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64-01
Habit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of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ZHENG Wen-hua
(Shuangbao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Xixiu District of Anshun City in Guizhou Province,Anshun Guizhou 561000)
Abstract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is a kind of destructive insect pests of rice,and now spread in most areas in China.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was a serious threat to regional rice production safety,and caused a certain amount of economic loss.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s of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were introduced,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we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characteristics;habits;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属象甲科、水象甲属农业害虫,又名稻水象、稻根象,为我国二类检疫性害虫,原产于北美洲。1988年首次在中国唐山市唐海县发现,现已在全国11个省市相继发现,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稻水象甲于2010年5月传入贵州省[1],于2010 年3 月底,在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张官村首次发现[2],且迅速蔓延传播。据调查,稻水象甲已经在安顺市广泛传播,西秀区已经受到严重危害,双堡镇是重灾区之一,稻水象甲是新发生的农业害虫,在防控中存在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由于稻水象甲的传播途径很多,危害性大,受害后可导致水稻减产15%~50%,严重时将会造成绝收[1]。因此,开展对稻水象甲的防控技术研究已迫在眉睫,现将稻水象甲特征与防控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与习性
1.1 特征
成虫体长3~4 mm,宽约1.5 mm,体表被覆淡绿色至灰褐色鳞片。新羽化成虫深黄色,具金属光泽,田间新生成虫背侧或足上通常带泥。从前胸背板的端部到基部,有1个由黑色鳞片组成的大口瓶状的暗斑。触角赤褐色、膝状,索节6节,第1节大,第2节长,第3~6节球状,棒基部无毛,具金属光泽,端部1/3密生细毛。卵呈长肾形,圆柱形居多。在水稻叶鞘内侧组织沿叶脉方向纵排分散,其他部位分布较少,长约0.8 mm,初产为无色至乳白色,至孵化时变黄且多呈圆柱形。幼虫为无足型白色。1~2龄幼虫较细小,足突不明显,其1龄幼虫在根部极少见,3~4龄幼虫较大,足突明显,而4龄幼虫长宽比小,显得肥胖或粗状。幼虫在土茧中化蛹,土茧长约5 mm,卵圆形,表面光滑,着生于稻根中部或被咬断的稻根末端,单生或2~6个着生于稻根某一位置附近,预蛹或蛹乳白色,至羽化时蛹浅黄,大小与成虫相似[3]。
1.2 习性
稻水象甲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具有抗逆性和趋光性等特点。稻水象甲食性杂,寄主广,可取食水稻、玉米等作物和稗草、茅草等禾本科、沙草科、灯心草科、泽泻科、鸭趾草科等9科31种杂草[4],但主要为害水稻,成虫啃食稻叶,幼虫取食稻根。成虫寿命达300 d以上,能以滞育与休眠方式越冬或越夏。生殖方式为孤雌生殖,即一头成虫就能繁衍下代。成虫能借助风力和水流传播,并能主动飞翔扩散,也可通过秧苗、稻谷、稻壳及其他寄生植物的运输,实现人为传播。稻水象甲在西秀区连生2代,成虫在田边、草丛、树木落叶层中越冬。翌年成虫开始取食杂草叶片或栖息在水稻植株基部,早晨或黄昏时爬至叶片采食,造成叶片发白,启齿斑呈现“1”形[2]。成虫产卵于植物组织内,产卵期1个月,产卵量5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