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灣當代作家與文學研究專題報告
吳晟詩歌
黃薇妮
前言
吳晟,這個生自於大地,還之於大地,與土地有著濃厚情感的詩人,以一首甜蜜的〈負荷〉,拉近諸多心猿意馬的青年學子與雙親的距離;以一篇〈不驚田水冷霜霜〉喚起許多曾經和土地有過親密關係的人們再度回首前塵事。他的創作,不靠花俏的手法取勝,也不空談唱高調吸引他人的注意,而是一篇篇藏著對土地熱愛的情感,對鄉民的關懷作品,讓他享有鄉土詩人的美稱。
作者簡介
吳晟,本名吳勝雄,彰化縣溪州鄉人父親曾在溪州鄉農會任職,;母親是個典型的農婦,對子女的管教急切嘮叨,堅持用一生的汗水,灌溉泥土中夢。「四個警察帶著國家安全局的機密公函來家裡查問」屏東農專由於個性冷靜,觀察入微,作品觀照莊芳華結婚,雙雙於溪州國中,吳晟生物科。陪母親下田
父親車禍不幸去世,給吳晟家庭負擔與壓力,覺得「文學無用」而停頓文學創作只將平日日記上。國際作家工作坊
年,開始寫作農民文學與鄉土詩探討農民命運,關懷台灣社會變遷。《吾鄉印象》著有詩集:《飄搖裡》、《泥土》、《向孩子說》散文集:《農婦》、《店仔頭》、《無悔》、《不如相忘》等書。
,1974年的詩作〈手〉是吳晟對其母親辛苦一生的描寫。整首詩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用繭及泥土將母親的手結合,說明了母親和土地之間的關係。母親的手不認識現代各式各樣的化妝品,她捨棄了一般女子嚮往美麗的必須品,全部是因為對於土地的堅持。第二節說明了母親的雙手孕育子女的偉大,手上的每一道掌紋代表的是每一個階段母親的犧牲,才有現在飽讀詩書的兒女。這首詩歌的第三節,是最引人注意的一段,吳晟藉由這段文字,告訴我們沒有握過鉛筆、鋼筆或毛筆的母親的雙手,卻藏著讀不完、解不盡人生的哲理。這些人生的哲理全部來自於母親對於土地的堅持,在與大自然的互動當中,母親成了最有學問的人。吳晟在他的散文當中曾提到,母親的手與腳常常結著厚厚的一層繭,每當看到母親用剪刀除去這些繭時,他的內心感到十分愧疚。這首詩歌的最後一節,詩人看到了母親的雙手握鏟、握鋤、磨了又磨,每一層堅韌的繭逐漸剝落,象徵著母親為了子女們,一次又一次地付出,除去了舊的繭,新的又不斷地長了出來;另一方面,也代表著母親的體力不斷地耗損、消褪。整首詩歌讀起來,令人有深沈的悲哀,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偉大的女性,用自己的青春年華換取子女們的成長,無怨無悔。
批判參與時期:西元1994至1999年
西元1987年國民政府解除動員戡亂時期,人民的發言權受到了保障,各式各樣的聲音不斷由四面八方興起。身為農村的發言人,吳晟在這個時期開始付諸行動,從幕後走向幕前,藉著詩歌正面抨擊各種不當的政策。他的詩歌直接而明瞭地說出他的心情,毫不客氣地批評目光短淺的政府官員對農村的破壞,預測未來生活於此地人們的悲哀。
在〈土地公〉這首詩歌當中,我們看到了所謂的政策輕易地被破壞了開墾不易的沃土:「那不是世代先民/長年累月在這片溪埔地/一一彎腰撿拾而起的嗎/透入砂石的掌紋和血汗/仍分明可辨」。我們的祖先以徒手的方式撿拾砂石,歷盡千辛萬苦才開墾了這塊土地,而政府的一個政策—「農地解放」,硬生生地將老百姓與土地的關係切斷,離開了土地,這些鄉村子民們的靈魂是漂泊的,當然,無田守護的土地公,也將流離失所。吳晟的母親說過:「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土裡來的。」也許為了現代都市化的發展,什麼東西都可以犧牲,就連作物的命脈也無關緊要吧!這首詩歌透過土地公的眼睛見證了代代相傳,但卻也看到了薪火無法傳遞的悲哀,土地公就算是神仙,也無能為力。難道身為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子民們,看不見那些政客與財團的陰謀嗎?還是認為那些象徵落後的農村社會,是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錯了!「無鄉的子弟/終將懷著漂泊的靈魂/無依地流浪」!
西元1997年發表的〈寫詩的最大悲哀〉是一首讀了讓人有巨大無力感的詩歌。這首詩一共有五節,前面四節的句法相似,都是用「寫詩的最大悲哀」開頭,接著從反面意象切入,以「不在……」正面表達詩人的心意。對於「困苦思索」、「寤寐追求」、「字斟句酌」、「長年寂寞完成了詩作卻無任何回響」、「同輩冷冷的嘲諷」、「無力制伏洶湧衝撞的詩情」等等,其實都是作者在寫作詩歌時候所必須克服的困難。那到底什麼才是寫詩的最大悲哀呢?最後一節的答案才是真正悲哀的所在—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對抗生命龐大的悲哀,除了寫詩!問題又回到了原點,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小老百姓,對於不公不平之事,那裏有什麼方法可以對抗?只能將自己的心情寄託在紙筆上了。
沉潛反思時期:西元2000至今
這個時期吳晟的詩歌正式進入台灣政治社會,也走向土地倫理的宣揚工作,雖然他曾自云:有初老的心情,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他的詩歌當中看到對於土地的關懷。西元1999年一連串憂傷西海岸的作品,可以看做是進入這個時期前內心情感的醞釀。詩歌當中,我們跟隨著吳晟的腳步,走過看似熟悉其實陌生的台灣西岸,看到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