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山铁铜矿区东段井筒涌水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红山铁铜矿区东段井筒涌水分析.doc

大红山铁铜矿区东段井筒涌水分析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为例,根据其地质条件,分析了东段井筒涌水的原因。   关键词:大红山;主溜井;涌水分析;   中图分类号:TF521 文献标识码: A   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I号铜矿带150万t/a采矿工程提升、溜破系统箕斗井、1#电梯井及主溜井3个井筒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涌水现象,因井筒工程已混凝土护壁,且施工工程地质编录资料缺乏,无法准确判明具体涌水段及涌水地层,据调查了解:①箕斗井主要涌水位置在300~445m标高处;②1#电梯井主要涌水位置在270~340m标高处;③主溜井主要涌水位置在220~340m标高处。从整个系统看,箕斗井、1#电梯井及主溜井涌水大致处在同一个平面,三个井筒的涌水情况相差不太大,其中1#电梯井、箕斗井,通过对主溜井的涌水量进行测定,其涌水量为129.6 ;1#电梯井涌水量较主溜井小;箕斗井井下处于水淹状态。   现场对1#电梯井涌水情况调查,1#电梯井已跟140中段联通,见其涌水量较主溜井小,而箕斗井井下处于水淹状态,涌水量无法测定,井筒的涌水对设备正常运行、维护及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主溜井在其涌水情况下,易导致围岩软化,造成垮塌,进而会造成井筒壁的小面积塌方,在冲刷作用下易产生小规模的泥石流,这样对下部的工作人员及设备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次工作的目的即查明涌水的井筒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并提出适宜的防治水方案。   1 井筒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干、雨两季分明,雨量较为充沛。地处云南高原中部哀牢山脉以东,海拔一般800~2000m,属构造剥蚀中山地形。   I号铜矿带150万t/a采矿工程提升、溜破系统布置于曼岗河边、A20勘探线西侧、矿区东段与西段边界附近,F4断层和F3断层交汇夹持的三角区。周边工程揭露较少,地质剖面较近的为A20线,相距约100m(图1)。ZK7钻孔位于主溜井于电梯井之间,ZK1钻孔为箕斗竖井的检查孔,这两个钻孔直接揭露了本区域地质情况。   图1 箕斗井、主溜井及1#电梯井平面位置   根据钻孔ZK1、ZK7所揭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干海子组(T3g)、大红山群肥味河组二段、一段(Ptdf2、Ptdf1)、曼岗河组四段、三段(Ptdm4、Ptdm3)及侵入岩λω,结合井筒系统附近的钻孔ZK709、ZK708,可知井筒工程所揭露的地层也大致相同:   (1)上三叠统干海子组(T3g)为泥质岩类隔水层。   岩性以深灰至灰黑色厚至薄层泥质岩为主,间夹细砂岩、泥岩和薄煤层,底部为砂砾岩。   现根据井筒系统范围内ZK1、ZK7钻孔所揭露得情况看,该层厚约90m、77.04m,上部均含一层细砂岩,分别厚为25.5m、35.56m;中部均含一层炭质泥岩及页岩夹薄煤层分别厚33.3m、4.73m;底部有约31.2m、36.75m厚砂砾岩。从以前水文实验可知道厚砂砾岩为隔水地层起到顶板的作用。该层含水层组砂岩厚度为25.5m、35.56m;隔水层组厚度为64.5m、41.48m,隔水层组在该层所占比例为:71.7%、53.8%。总体来说在井筒系统范围内上三叠统干海子组(T3g)为隔水层。此隔水组构成舍资组砂岩含水层的西部及底部隔水边界,同时又是大红山群含水层(在矿区)的隔水盖层。   (2)大红山群裂隙含水层(Ptd)   大红山群(肥味河组Ptdf、曼岗河组Ptdm)为一套古海相火山岩和变质岩系,主要由变钠质熔岩、凝灰岩,不纯的白云石大理岩以及以黑云母、角闪石、绿泥石等为主的各种片岩构成;有较多的辉长辉绿岩侵入于其中,矿区内总厚2028~2908m,钻孔ZK1、ZK7并未揭穿大红山群。大红山群中各岩层,裂隙发育的深度、数量、规模、张开程度、充填情况及含水程度,各具特点,均含裂隙水。总的来说,富水性弱,总的富水规律是浅强深弱。该含水岩层相对富水部分,可由干海子组(T3g)隔水组和Ptd地层深部相对隔水体夹持,成为层状含水层,承压性质,局部具很高承压水头,含水层属潜水性质,局部具承压特征。通过ZK1钻孔的揭露情况大红山群岩溶作用及岩溶现象极其微弱,溶蚀现象不明显,无溶孔、硐;但是裂隙较为发育,岩石破碎,这些都是地下水集存和运移的主导条件。   其中大红山群肥味河组二段、一段(Ptdf2、Ptdf1)岩性以白云石大理岩为主夹炭质板岩,白云石大理岩裂隙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发育深度及张开较大,充填物较少,井筒系统范围内地表常见等距平行排列的节理裂隙,发育间距不等在10-50cm之间,倾角在70°~85°之间,大多呈张开状;炭质板岩构造节理发育,岩体挤压破碎明显,节理方向不规则,呈波状,岩性杂乱,方解石、石英呈脉状和团块状,溶蚀现象不明显,无溶孔、硐。钻孔岩心检查结果裂隙面含水特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