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因子研究进展.doc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因子研究进展
【摘 要】本文综述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主要围绕对细胞壁降解酶、黑色素和毒素等三个主要致病因子鉴定,在致病性中的作用和对寄主作用机理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将有助于全面解析该病菌的致病机理。
【关键词】细胞降解酶;黑色素;毒素;研究进展
世界上首次报道玉米弯孢叶斑病的发生是在1956年,而后相继在10多个国家发现。我国首次发现玉米弯孢叶斑病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河南省新乡地区,过去该病害在我国一直为害很轻,后来日趋严重是由于扩大种植以黄早四为亲本的玉米杂交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病害大规模爆发于我国玉米在华北和东北的主产区,给我国带来了十分巨大的损失,例如只在辽宁省的1996年时发病面积就达到16.8万公顷之多,带来大概2.5亿公斤的损失。而到2008年时该病害已在东北地区普遍发生,应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对该病菌的致病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致病因子细胞壁降解酶、黑色素和毒素的研究,本文对其致病因子研究进展了综述。
1.细胞壁降解酶
2005年冯晶等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致病研究发现,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病菌可以产生P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M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GTE(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M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和Cx(纤维素酶),其中PG是主要的细胞壁降解酶。在离体条件下PG和PMG的活性分别在第6 d和第10 d出现峰值,第一个峰值高于第二个峰值。PGTE在培养后期活性下降,而PMTE活性在第12 d有一个较大的增加,随后迅速降低,Cx活性变化幅度不大。在活体条件下,几种细胞壁降解酶产生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序,首先是PG和PMG的产生,随后是PGTE、PMTE和Cx。不同病菌细胞壁降解酶对不同抗性品种作用规律不同,果胶酶对感病品种叶片细胞浸解作用比对抗病品种的明显,分别在培养第6 d、12 d出现两个峰值,而对抗病品种的影响较小。纤维素酶的浸解作用在前期对感病品种掖单13细胞膜损伤率明显大于沈试29,第6 d达到最大值;而第7 d后对沈试29的细胞膜损伤率影响增大。相比较而言,在活体内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比活体外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更能反映与病菌致病性的相关性[1]。通过采用弯孢叶斑病菌弱致病株系WS18和C107在玉米抗性自交系沈135上连续继代接种6代,分别测定各代菌株的致病性、纤维酶及果胶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继代接种过程中病菌的致病性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存在正相关,随着接种代数增加,病原菌的致病性增强,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升高。其中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变化幅度较大(C107:32.0%,WS18:72.2%)且与病菌致病性相关性最显著( C107: r=0.843; W18: r=0.923)。说明抗性玉米种质资源对弯孢叶斑病菌的致病性的诱导与病菌纤维素酶活性的增加呈正相关。抗性品种及自交系对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变异有一定作用[2]。
2.黑色素
王晓飞等[3]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胞内外黑色素,并分别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电镜场扫描法研究了黑色素的性质。研究发现,无论是胞内还是胞外的黑色素的光吸收值取对数对波长作图后,所得斜率值分别为-0.0036和-0.0057,并且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光谱扫描没有极值。这一结果发现与其它病原真菌的研究一致,例如从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孢子和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核中提取到的黑色素斜率值为-0.0015,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occodes)菌核提取到的黑色素斜率值为-0.0026,暗膜菌(Amorphotheca resinea)菌丝中黑色素斜率为-0.0025,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中黑色素斜率为-0.0022。一般认为黑色素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光谱扫描没有极值,且吸光值取对数后对波长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斜率为负值的直线,因此研究认为取对数后做得的直线斜率大小可以表征不同黑色素之间的差异。同时在通过对弯孢胞外和胞内黑色素的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CX-3胞内与胞外黑色素红外光谱图有一定差异。胞外3400cm-1吸收峰为吲哚的NH伸缩振动峰;1618-1附近吸收峰(特征吸收峰)为C=C的伸缩振动峰,具有DOPA黑色素特性。胞内3439cm-1处吸收峰为聚合体中-OH吸收峰,2920 cm-1强吸收峰,2810-2860cm-1和1450-1460cm-1处吸收峰为脂肪族C-H伸缩振动峰,1711 cm-1的吸收峰代表芳香环振动峰,与文献报道的DHN黑色素吸收峰一致。另外,徐书法[4]等用比较蛋白质组的方法从强致病性菌株CX-3和弱致病性菌株D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戏剧影视表演剧目创作》课件——2.任务2 梳理中心事件与矛盾冲突.pptx VIP
- 18G901-1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公开版.docx VIP
- 化妆品店长毕节大方岗位职责.docx VIP
- (正式版)DB35∕T 2250-2025 《免陪照护病区服务规范》.pdf VIP
- 【教学课件】微专题课件:把握戏剧冲突.pptx
- 高级园林绿化工试题库(含答案).pdf VIP
- 微电影创作教程全套教学课件.pptx VIP
- 高二【物理(人教版)】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教学设计.docx VIP
- 202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20259.pdf VIP
- 2009年十一月号 - 沙田培英中学.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