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要求学生了解吸附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气体吸附和液体吸附平衡;掌握 吸附机理; 3)了解几种常见吸附分离过程及设备。 吸附:典型的表面现象 吸附过程的选择性: 标准 吸附的优缺点 8.1.2 吸附剂 二、粒径及分布 三、比表面积 四、密度 五、孔径分布 Type of Pores Shape of Pores 六、孔隙率、孔容和床层空隙率 七、几种常用的吸附剂 为缩短组分分子在吸附剂颗粒内扩散的路程,减小传质阻力,吸附剂颗粒应尽可能小,但颗粒过小时,吸附床层的阻力增大,能耗增大,因此吸附剂颗粒应有一个适宜的粒径范围。 对于固定床吸附,处理液相物料时,颗粒粒径一般以1-2mm为宜,处理气相物料时一般以3-5mm为宜。 对于流化床吸附,既要保持颗粒悬浮又要不流失,一般以0.5-2mm为宜。 采用槽式操作时,考虑到后续过滤的难易,一般可用数十至数百微米的细粉。 吸附剂颗粒尺寸要均一。以保证组分分子在所有颗粒的粒内扩散时间相同,达到颗粒的最大利用率。 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具有的表面积称为比表面积Sg。 假定表面上吸附着一层分子,则吸附量为: 吸附量 一个分子在表面上占据的面积,一般在10-9m2数量级 Avogadro常数,6.02×1023mol-1 相对分子质量 从技术经济性考虑,吸附分离方法要有现实意义,吸附量应达到0.1g/(g吸附剂)以上。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一般应为数百-1000m2/g,高者可达3000 m2/g。要达到这样大的表面积,必须使用多孔材料。典型的工业吸附剂可以被制成球状、圆柱体、片状或粉体,颗粒尺寸在50μm到1.2cm,比表面积在300~1200m2/g。 吸附剂及吸附剂床层的密度直接影响着吸附操作的动力消耗和吸附剂的流失。 吸附剂的密度有真密度(固体密度)和假密度(颗粒密度)两种。 真密度: 颗粒质量 固体体积 假密度: 颗粒质量 整个颗粒的体积(固体体积+孔体积) 装填了吸附剂的吸附剂床层的密度通常用堆密度表示,即单位床层体积内吸附剂的质量。 除多孔晶体外,吸附剂中的孔径都是有一定分布的。孔径分布常用孔径与孔容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几种吸附剂的孔径分布曲线 Non-porous solids: very low surface area Porous solids: medium high surface area, pore volume and dimension Particulates: particle size and surface area Catalysts: activated sites on porous support or powder The concept of porosity Dead end Closed Inter-connected Passing Conical Slits Cylindrical Spherical or Ink Bottle Interstices A simple pore structure made of 1300 pores 700 nodes and simple cylindrical geometry A more complex simulation of 11000 pores, 7500 nodes and large internal voids 吸附剂孔结构 吸附对孔径分布的要求主要有两方面: (1)孔径不应小于吸附质的尺寸; (2)孔径大小应有适宜的分布,从而使吸附质分子在粒内的扩散过程顺畅。 吸附 分 离 工 程 ? 了解 了解 吸附平衡 吸附动力学和传递 吸附分离过程 本章小结 了解 概述 参考文献 思考题 了解 本章要求: 吸 附 8.1 概述 8.1.1、吸附过程 吸附是指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多孔物质接触时,流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传递到多孔物质外表面和微孔内表面并附着在这些表面上形成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的过程。 被吸附的流体称为吸附质,多孔固体颗粒称为吸附剂。吸附达到平衡时,吸附剂内的流体称为吸附相,剩余的流体本体相称为吸余相。 由于吸附质和吸附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吸附剂对不同吸附质的吸附能力也不同,因此当流体与吸附剂接触时,吸附剂对流体中的某个或某些组分相对其他组分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吸附相和吸余相的组分可被富集,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吸附剂 吸附质 脱附:吸附的逆过程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的力场和液体表面一样也是不均衡的,因此,也有自发降低表面能的倾向。由于固体表面难于收缩,所以只能靠降低界面张力的方法来降低表面能,这也是固体表面能产生吸附作用的根本原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