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兰亭集序》的意蕴互释.doc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兰亭集序》的意蕴互释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属于游览山水、记录山水之美的游记文章,都是与知交好友一起饮酒兴怀的宴饮文字,都抒发了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之美。然而,由于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遭际,写作背景不同,游宴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不同,其情感的抒发也大不相同。 首先,《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永州之后所写的作品,作者满怀失落与抑郁之情,到山水中去寻找寄托和慰藉。“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可见,作者在荒僻的永州,心境是抑郁的,情绪是低落的;他的寻幽览胜之举,所选取的景点往往是荒僻的、凄清的,高山,深林,幽泉,怪石,大多是人迹不到之处。每日的远足游览,与其说有着固定的组织形式,不如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愁萦于心、坐卧不宁时的反射式行为。作者离开人群,到荒僻的山野林间,却每每获得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感受:“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似乎这些荒凉寂寞的地方让他寻找到心灵的家园。柳宗元的游览之乐,是苦中作乐,是通过一种不寻常的、远离尘嚣的活动,给心灵一个暂时的放松。 西山游览正是柳宗元这种寻幽穷远的习惯行为的自然延续。一次偶然的机会,作者与友人发现了西山,从而引起西山游览之兴。“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时间是秋天,“九月二十八日”,正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季节。选择的漫游地更为荒僻,几乎连路都没有,作者与仆人一路披荆斩棘,斫草焚茅,沿着山间的溪水,一边开路,一边登山,许多地方甚至需要手足并用,“攀缘而登”。虽然作者没有明言,但读者可以感受到,在这个攀登的过程中,没有寻常登山览胜的悠闲从容,有的只是筚路蓝缕、克服艰险的勇气和决心。身心专注的艰苦攀登让作者暂时忘掉了现实中的牢骚郁结,在开荒辟路中,获得了一种心灵的解脱。 而王羲之在会稽,则是因为“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的名士习性,又因“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所以到会稽闲居,并与同时的谢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相从游览,谈玄论书,可以说过得十分逍遥自在。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放假春游,到水边洗濯沐浴,祓除灾病,清洁身心。当时不但民间百姓到水边去临水洗浴,连宫廷里的帝王后妃也会赶赴水边沐浴。兰亭之会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民俗色彩的、祥和的节日聚会。而兰亭之会中由于参加聚会的人多是有着良好的学识修养的贵族文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僮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因此在欢乐祥和的踏青戏水节目之外,更增加了“曲水流觞”、饮宴赋诗的文学内容。时间是暮春之初,天朗气清,风景是茂林修竹,激湍清流;人物则是一帮兴趣相投的知交好友,真正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样的氛围,自然奠定了聚会欢快舒畅的感情基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可见,两篇游记由于时代不同,主人公遭际不同,宴游活动的渊源不同,造成感情基调的明显差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西山之游发生在肃杀的秋天,登山游览是伴随着“斫榛莽,焚茅?”进行的,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孤独的、寂寞的。相反,《兰亭集序》的宴游是在暮春三月三,知交好友共聚于会稽山阴,目的是祛病祈福,人群中洋溢着轻松欢乐的气息,大家纷纷饮酒赋诗,作者也和朋友们一样,志得意满,满心欢喜。 虽然两篇文章如此不同,但在情感上却有高度的相通性。《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终于登到峰顶后,呈现于眼前的是一派令人惊喜的壮阔辽远的景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时,抑郁的情绪、落寞的襟怀净洗一空,在艰苦的攀登之后,胸襟为之一爽。相对于造物主来说,任何人都是渺小的,一己的忧虑在面对辽阔壮美的大自然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此时,作者忧尽而乐生,发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惊喜赞叹,抒发出当与造物同一的时候所感受到的无比满足与愉悦的情感,以及物我混一、生命无穷的人生体验。 相反,兰亭宴游在欢乐之极,则产生人生短暂,“俯仰一世”的生命悲感。从情感的转折层次上来说,《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情感是忧去乐生,《兰亭集序》的情感是乐尽悲来,二者正好是相反的。然而,所谓相反者相成,西山宴游之乐与兰亭游览之悲正好可以互为注解。王羲之在乐尽悲来之际,以其超迈的玄心,更洞察出人生相与相交的两种不同乐趣:或是当知音相遇的时候,“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是当远离人群,孤单寂寞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