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doc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摘要】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学习者文化适应的过程,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到异质文化环境中求学,必然遭遇文化不连续性的冲击,引发跨文化适应困难。本研究通过对四个典型个案进行质性考察,剖析文化不连续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方式、学业活动、人际交往及心理适应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文化不连续性 文化适应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中的文化不连续性,指在教育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发生中断、变异,通过阶段性飞跃的教育方式,克服文化冲突而获得新的文化适应的过程。①一般而言,教育的文化不连续性对个体发展是积极的,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文化的不连续性将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本尼迪克特指出:“在急剧变化的文化背景中,教育功能被复杂化,导致个体适应的困难,引起强烈的心理骚乱。结果,一旦教育传递的传统文化同实际生活不一致,一旦青年不再同旧传统发生关系,一旦社会某一阶层不遵从传统的社会规范时,文化适应的困难就会导致文化危机的发生。”②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文化不连续性,研究教育中的文化不连续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避免或减少文化不连续性产生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求学而脱离原有的民族生活环境和传统文化,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主的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或内地中心城市的高等院校学习,原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遭遇文化不连续,致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不适应。
文化不连续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并非同质。有的从小掌握本民族语言或文字,汉语水平较差,而有的却不会说民族语;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相对贫困的农村、牧区,而有的来自城市;来自新疆、西藏的学生有部分上过内初班或内高班,而有的上过大学预科。本文基于文化不连续性的视角,以4位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典型案例(文中简称A、B、C、D)进行质性分析,阐释文化不连续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个案描述如下:
案例A:男,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高中考入了内地西藏班,大学专业为管理学。
案例B:女,是来自贵州一个偏远县的苗族学生,父母都是农民,初高中就读于县城的中学,基本不会民族语言,汉语言文学专业。
案例C:女,朝鲜族,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从小学到高中上的都是朝鲜族学校,大学专业为教育学。
案例D:男,维吾尔族,来自新疆南部一个县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民族学校上学,上课语言为维语,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汉语。大学前读了一年预科,大学专业为民族学。
生活方式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以前,已经在家庭和社区文化熏陶下习得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个体行为和心理烙上了民族传统文化深深的印记。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旦进入异质文化环境中,文化不连续性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吃、穿、住、行等环境条件的“不适感”。
A:刚刚进入大学时,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感到新奇,因为这是我梦想的大学和城市,但是当自己身临其境时又是另一番滋味,心中充满好奇,同时也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例如,以前没有真正使用过电脑,而在大学里,经常需要使用电脑写作业、发送电子邮件,上计算机课等。
B:来北京后感觉有很多的不适应,我原来生活的地方气候比较湿润,但是这里空气很干燥,在刚入学的时候,我经常流鼻血,皮肤也很干。还有,我们那里人比较喜欢辛辣食物,这里的菜加糖,偏甜,根本吃不惯,一学期就瘦了不少!还有,第一次去参加在京高中同学的聚会,没想到同在一座城市,路上就花了两个多小时。从那以后我就不想再去参加聚会了,太麻烦啦!
C:我们朝鲜族喜欢把屋子收拾得很整洁,可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我同宿舍的其他同学不仅不愿意收拾,还把屋子弄得很乱,吃的东西放烂了都不愿意收拾,有的同学吃饭时还擤鼻涕!一些同学头发蓬乱没梳就去上课!
D:对我来说饮食是最大的困难,我们维吾尔族在饮食上是有一定禁忌的,学校有专门的清真食堂,但其他民族的人也可以进去就餐,有些人的行为举止与我们的习惯相违背,使我没办法吃下饭。在学校还好,一旦去到离学校稍远的地方,有时找一个小时也没看见一个清真饭馆,这个时候特别想家。
A和B同学对都市空间布局、现代科技、交通出行方式等的恐惧,源于这一切新鲜事物在其母文化中是不熟悉的,原有的经验不足以应对新的任务,从而产生了入学初期轻微的都市恐惧症,不能很快融入城市生活,找不到归属感。这种恐惧感随着对城市了解的加深会逐渐消失,但B、C、D同学所感受到的气候、饮食、住宿等客观环境条件改变带来的“不适”并不会自动消失,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