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城市启蒙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俞孔坚:城市启蒙者.doc

俞孔坚:城市启蒙者   “传统园林的形式语言如大屋顶、小桥流水、太湖石的假山、畸形的奇花异木和畸形的金鱼之类,我将之比为如之乎者也般的八股文;我所提倡的农民造田的艺术、灌溉的艺术、施肥的艺术、丰产的艺术,则像‘五四’时代所倡导的乡土的白话文。”   “我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比在国内大。”在位于北大科技创新园四层的土人规划设计院办公室里,从事景观设计近20年的俞孔坚这样说。证据是他主导设计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示范工程,先后斩获大量的国际奖项,包括十余次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最新的荣誉来自于20多天前,俞孔坚与另外212名学者,一起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第236届院士。 2012年,俞孔坚利用海绵理论所做的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   熟悉国内景观设计圈的人,不难理解俞孔坚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尽管一手创立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及土人规划设计院,并通过在200个城市的1300多个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国内景观设计行业的理论与实践,但由于思想与理念之争,俞孔坚成为业内无法绕过却极具争议的人物。   “誉满天下,谤亦满天下。”争议的面向虽然很多,起点却可以追寻。1996年,为给回国投石问路,俞孔坚乘火车从香港、深圳经上海抵达北京,一路所见令他震撼:浦东飞速生长的钢铁水泥丛林与沿途断壁残垣的村庄;北京的街道拓宽运动中,一排排白杨树被砍伐殆尽,一片片四合院被推为瓦砾,河道被硬化和裁弯取直,奇花异草装饰街道与市政广场。俞孔坚意识到,中国的城市正在经历西方城市化过程中犯过的错误。次年1月,回国之后,俞孔坚首先将批评矛头指向自己的专业领域,他撰写一系列文章,抨击传统园林为封建意识最后的避难所,其所倡导的精致休闲的“小脚”美学,虽有文化遗产保存的价值,却无力应对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危机与问题。   选择园林为批判对象,如同当年“五四”学人以孔子为对象批判传统文化,有策略上的考量。正是从鲁迅、同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胡适那里,俞孔坚找到思想支援:“传统园林的形式语言如大屋顶、小桥流水、太湖石的假山、畸形的奇花异木和畸形的金鱼之类,我将之比为如之乎者也般的八股文;我所提倡的农民造田的艺术、灌溉的艺术、施肥的艺术、丰产的艺术,则像‘五四’时代所倡导的乡土的白话文。”很快业内哗然,争论激烈的时候,一位业界权威曾经指着俞孔坚的鼻子:滚回美国去,中国不需要你!此后,他更被开除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并被禁止在学会的有关大会上做报告。      在俞孔坚看来,“五四”科学、民主的启蒙思想并未真正落实到各个领域,在建筑园林领域尤甚。要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必须再谈启蒙,使城市的决策者和开发者从思想深处清理封建集权意识、暴发户意识与小农意识,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对大众文化而言,俞孔坚从幼年的乡土体验出发,希望倡导一种名为“大脚革命”的城市启蒙运动,其核心在于,“批判两千年来中国文化中的小脚审美――牺牲健康和功能而换取畸形的美丽,而倡导寻常、健康的大脚之美,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思想启蒙尚不足够。与一般的学者不同,俞孔坚做学术,办教育,办杂志,建设计院,做项目,几乎做了这一领域能做的所有事情。他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的决策机制下,必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才有望真正践行自己的理想。每年他都要给市长讲十几次课,并将自己的著作送给他们,写信给国家领导人。正是在这些积极的奔走下,从“反规划”到“海绵城市”,他所主张的一系列设计思想,逐渐进入决策,深刻影响到城市与土地的规划建设。   由此带来的争议,自不缺少。其间的应对,既是理想的坚守,也是入世的智慧。俞孔坚当年的同学、易兰设计院院长陈跃中便认为:“他看到了这个问题,但也擅加利用。” 园林与景观之争   1980年,作为浙江金华白龙桥镇让长中学600名应届毕业生唯一考上大学的那名学生,俞孔坚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录取。最初他填报了两个志愿,浙江林业学院的林学与华中理工大学的工科专业,结果考分比重点线高出不少,当时恰逢北京林业大学从云南迁返回京,阴差阳错下,俞孔坚被招入园林系。招生老师告诉他,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很好,毕业后能到各地园林局工作。在乡下人眼里,研究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专业,令人羡慕。   对当时的俞孔坚来说,只要能研究林子就好。记忆里,乡下家门口有一片风水林,里面野花遍地,溪流潺潺,有各种鱼类和鸟兽。小时候,俞孔坚经常在里面采水草、打猪食,那里既是他接触自然的乐土,也是逃避社会的天堂。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村里每个孩子都可以欺负他,受了委屈,他便跑进林子里。一面是残酷的社会,一面是和谐的自然,幼年记忆里那种对自然乡野的热爱,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景观设计美学。   进入“北林”后,园林系进一步分为植物学与设计方向,由于不会画画,俞孔坚开始被分去研究植物的细胞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