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研究进展.docVIP

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研究进展.doc

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研究进展 [摘 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方法,阐述了各方法的制备机理,并总结了各方法目前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单分散;制备方法 中图分类号:O61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345-01 前言 作为最为被人熟悉和应用的单分散纳米粒子,纳米SiO2因其独特的光学、机械以及良好的分散和粘合能力,得到了人们在橡胶塑料、涂料、复合纳米粒子、多孔材料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研究较多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经典St?ber法、微乳液法、硅溶解法和离子交换法等。 1 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1.1 经典St?ber法 1.1.1制备方法及原理 St?ber等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讨论分析,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水解和缩合两部分: ①水解:②缩合: 单分散二氧化硅粒子的形成机理如图1-1所示: 1.1.2研究进展 董鹏[1]等对反应过程中正硅酸乙酯的水解动力学、硅酸聚合的动力学、二氧化硅粒子的生长机制和新核的产生规律等都做了考察,并据此完善了一种连续法生长单分散颗粒的技术。赵丽等[2]通过实验考察了氨催化下的TEOS在醇/水混合溶剂中水解反应的多个影响因素对所制备的二氧化硅的形貌和大小的影响,并仔细讨论和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影响下的粒子形成机理和动力学特点。 1.2 微乳液法 1.2.1制备方法及原理 其一般方法是反应物通过微乳液中的胶束表面渗透扩散并反应生长,最终得到单分散纳米粒子。在微乳液法中,改变体系配方是一个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可以调节水与原料硅源或体系中表面活度剂的分子数之比,来实现对产物二氧化硅粒子的形貌、分散性、大小的有效控制。 1.2.2研究进展 徐磊[3]等人实现了对二氧化硅粒子尺寸大小的调控,并考察了原料水玻璃的选择、乳化剂用量和种类等对乳液的形成以及制得二氧化硅粒度大小和分布的影响。陈小泉等[4]在Tween60/环己烷与 Span80/硝酸溶液两种不同的体系中,研究了水解正硅酸乙酯TEOS的实验,并最终成功合成了100~500 nm的单分散二氧化硅粒子。 1.3 硅溶解法 1.3.1制备方法及原理 硅溶解法是一种利用水与单质硅作原料,并以碱作为催化剂加热溶解来制备二氧化硅粒子的反应。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单质硅一步反应完成得到二氧化硅粒子,避免了反应过程中可能的杂质引入,得到的粒子较为纯净,且粒子外形的球形度好,产品的粒径、pH值、浓度等指标易控制。 1.3.2 研究进展 姜德源等[5]用200目的纯单质硅粉作原料,用NaOH稀溶液作为催化剂,在95℃左右的温度下加热搅拌,得到质量浓度在30%左右的硅溶胶。Joseph.H Balthis等[6]利用有机碱(如多碳脂环胺和脂肪胺)作为催化剂制备得到了稳定的20nm以下的二氧化硅粒子,并成功申请了专利。 1.4 离子交换法 1.4.1制备方法及原理 离子交换法是一个以水玻璃制备二氧化硅的过程,主要包括:(1) 原料预处理,进行离子交换制备活性硅酸;(2) 活性硅酸加热制备母核;(3)连续进料活性硅酸,制备单分散二氧化硅粒子。 由于硅酸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存在的配位形式不同,因此其相互之间的聚合机理也不尽相同。 1.4.2研究进展 在专利US座机电话号码中Albrecht[7]等通过控制进料向低浓度的硅溶胶原料中滴加活性硅酸,利用间歇式一步法,成功得到了质量分数为35%、粒径范围为45nm~100nm的大粒径二氧化硅溶胶。在国内,许念强等[8]通过离子交换法,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制得了高浓度的酸性硅溶胶;并在之后改进了方法,避免了高温和高压的苛刻条件,而采用相对简单且易控制的滴加工艺来制备硅溶胶的方法。 2 国内外纳米二氧化硅制备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在国外,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发展较快。首先,美国的杜邦公司于二十世纪中叶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出了粒径范围在10nm~15nm的硅溶胶开启了批量生产硅溶胶的工业化道路。 早期的研究,多为高温高压下,条件和装置较为复杂,反应条件苛刻,因此不适宜工业化生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本世纪末,国外生产硅溶胶的工艺已经较成熟,如美国杜邦公司、Nissan Chemical America、AKZO NOBEL等国际公司,已经能够大批量的生产大颗粒、高浓度、性质稳定的硅溶胶,其产品近年来在国际市场有着很大的需求量,并开始纷纷进入我国的国内市场。 2.2 国内研究发展与现状 我国二氧化硅粒子的研制和生产起步较晚,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近年来,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在单分散二氧化硅制备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同时实现了纳米二氧化硅的工业生产。但目前,我国生产硅溶胶的公司大约只有三十家左右,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