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到巴赫,面对生命凋零的情感流淌.doc
回到巴赫,面对生命凋零的情感流淌
最让人产生遐想的作品,往往都有留白。而正是这种留白,让富有真切感情的人能够与巴赫的音乐产生巨大的共鸣。只是在节奏急速、略显浮躁的时代,我们往往觉得这种留白,以及巨大的篇幅让人感到厌烦。
两年前,祖父以93岁高龄去世。在余下的那个礼拜,我唯一愿意听进耳朵的音乐作品就是巴赫的《哥登堡变奏曲》。陪伴几乎三十年的亲人远去,坦白说我没有流下眼泪 ,却认真地思考了这离别背后的意义。其过程中,巴赫的音乐就如同涓涓细流那样,引领我梳理好自己的情感,带着我从过往好与不好的回忆中走回真实的生活。
写作这篇文章时正值清明,除了怀念祖父,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英国电影《女王》,它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戴安娜王妃车祸过世后,迫于公众压力在媒体面前用更加直白的方式哀悼亡者。在二战炮火中长大的伊丽莎白二世坚信家人的离去,应该用更加坚韧、内敛和安抚的方式面对,更何况这是一件家庭私事。然而,当下是一个感情要外溢和宣泄的时代,镁光灯、狗仔队、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从来都需要表情丰富的大头脸孔去吸引眼球,无论是哀伤还是喜悦,参与者都要用夸张煽情的手法获取受众的共鸣。戴安娜故居门口挤满了哭泣的民众,而保守内敛的女王被媒体叱责冷傲无情,直到女王迫于首相的压力公开发表电视演讲以作表态。
与其说电影是一部公共事件的回放,还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如何抒发情感和面对生死抉择的探讨。吊诡的是,女王冷若冰霜的表面下并非没有温情,而那些涕泗滂沱的人也不一定真的感到悲伤。从镁光灯下的公众人物,到学会使用朋友圈和微博的普通老百姓,为了表现悲伤而作出的嚎啕大哭,或者为了表达喜悦而作出的眨眼蹦跳,恐怕越来越有走向脸谱化的趋势。当下情感的表达方式似乎比以前更加外向,但是却掩埋了我们复杂和难以一笔过概括的真实情感。
就像我更加倾向于认同影片中英女王的态度那样,我认为个人感情的宣泄和对故人的追思,需是发自内心的,并且最后经历升华,超越离世事件本身。身边亲朋好友的突然离开,在经历过文化所需要营造的哭喊氛围之后,还能不能留下一些真挚而长久的情感,让我们与故人产生长久的纽带?
我相信,巴赫的音乐能够给我们这些现代人带来一点启发。 宫廷乐长背后的炽热感情
回顾古典音乐的历史,可以发现以死亡和葬礼为主题的作品还真不少。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庄重又肃穆,而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则更加显露出现代人的神经质和喧嚣。然而,如果论到一生中经历的亲人离世打击,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可以说绝对能够位列大部分作曲家的榜首。在孩提时代,巴赫就经历了双亲的亡故,尔后就是妹妹的离去,中年时妻子的死亡和晚年数个子女的夭折。中国人俗语中最不幸的“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他都一一经历了。
然而在那个巴洛克年代,作曲家甚少根据自己的个人情绪或者遭遇编写作品,他们为了生存,多数为教堂或者贵族君王谱曲。包括那部给后世人带来不少宁静与和谐的《哥登堡变奏曲》,其创作源头也是为了让一个贵族在深夜失眠时候能够有音乐相伴。在那位贵族的眼中,这部伟大作品的创作者只是一个为自己服务的下人,而这部变奏曲也只是一服具有分担失眠痛苦的药剂而已。300多年过去了,没多少人记得那位高高在上的贵族是谁,《哥登堡变奏曲》却成为不朽的作品。 繁文缛节下的委婉
当年的人肯定没能想象到低三下四的宫廷乐师为贵族写下的曲目能够流芳百世,然而我们不能够说,巴赫的创作纯粹就是为了服务宫廷。无论是为教堂还是贵族创作,巴赫在很多作品中都注入了自己的符号,委婉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的深处。 肯德里克作品里最触动灵魂的诗意,将说唱音乐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繁琐的宫廷礼仪和不可逾越的等级层次,反而让艺术中的情感有了一层更加内敛和拘谨的保护衣。早在18世纪早期英国的一本词典里,人们就如此直白地论述“宫廷礼节”背后的涵义:“宫廷是人们争相讨好权贵的舞台。要做到这点,人们必须极力展示自己要尽己所能为对方效劳。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这样做,而宫廷礼仪则是替代品。通过宫廷礼仪,下人在表面上赢取对方起码信任的途径,就是作出随时为对方效劳的姿态。”不论褒贬,这本在1736年编成的词典还是道出了一层道理:有时候繁文缛节反而能够逃脱权力对个人的摆布和控制。
在那个倾向于明快又色调诱人的巴洛克时代,不仅建筑和绘画鲜艳奢华,很多同时期的音乐创作也让人感到愉悦舒畅。科莱利、维瓦尔第和韩德尔等几乎同时代的作曲家们都写下了众多无比畅快愉悦的作品,然而巴赫的诸多作品,无论世俗还是宗教,除了沿用当时的音乐语言之外,还有一种难以道出的真挚感情在里面。无论是《大提琴组曲》,还是《勃兰登堡变奏曲》,或者《马太受难曲》,细听之时都会有一种温??的情感共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