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联系 艺术在形成之初就有美的存在,只不过原始人类对美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但是,这种没有理论体系的对美的感觉,在无意之中指导着人们对艺术的不断的探索和创造,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等因素,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有歌舞性、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等特征。戏曲艺术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戏曲是有共性的,他们都是中国文化若干年的积淀和融合过程中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反映。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是一个哲学概念,它的发展过程是美学思想的积淀;而中国戏曲是一种可视的具体艺术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积淀。中国传统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指导并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而中国戏曲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和特征。中国戏曲的形式美的歌舞性、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分别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审美特征和美学思想。 一、中国戏曲的歌舞性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戏曲歌舞性的渊源是古代祭祀活动的原始歌舞。是先民对神灵图腾、生殖的崇拜。从考古资料出自青海大同县的《舞蹈纹彩陶盆》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歌舞有了节奏、步态、动态、情绪和趣味。反映出了原始先民“以可视的形象特征,使人们对人体形态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显示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交叉汇合的最初艺术形式”,这种原始的、朦胧的审美意识,是推进原始歌舞发展的动力。如果说,古代原始歌舞是中国戏曲的萌芽时期,那么,这时候的这种“戏曲表演”已经把原始的全部“歌舞美学特征”充分体现出来了。原始人们在祭祀的时候,“巫士”使用各种物品来装饰自己,使用狰狞、恐怖的圣器(饕餮)来盛放贡品,诵唱着独特的乐调,手执舞具,运动全身,跳起纯朴但有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舞蹈,其目的是希望借此种具有巫术行为动态,能够接通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在心灵上与之融合,达到保佑或实现生活意愿的目的。直至现在,在中国戏曲中还存在一些发展缓慢的剧种,依然带有原始歌舞的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如:藏戏、傩戏等,他们在演出时脸带着狰狞、恐怖的面具,伴着低沉的音乐,跳着原始舞蹈,给观众以畏敬、崇拜的感觉。 二、中国戏曲的程式性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戏曲用“立象尽意”的方法,把生活物象、行为经过精神性提炼,使之虚化、泛化,产生与生活物象、行为保持距离、达到一定程度的抽象的艺术形态,具有了超物天趣的形式美。它既抽象又具象,既藏于艺术形体之中,又远远超越具体物质形体之外,突破了生活自然形态的束缚,以变形的手段美化伸缩了物象,从而形成一种高于生活、雄浑壮美、和悦怡神的创作风貌及美学特征,如:戏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却又无一与生活相同,这就是戏曲的程式性。 中国戏曲这种“立象尽意”的程式表演的特性,则来自春秋时期《周易?系辞传》中 “立象尽意”的语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炎,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种“观物取象”的美学语论,使得戏曲形成了“程式意象美”的特点——以简明空灵或浓墨重彩的形式,描绘出生活最本质特征和内在神韵,清晰而又不直白,含蓄而又不晦涩,不追求生活自然形态的酷似,而求舞台艺术神态之逼真、气韵之生动,与生活形态保持“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它是中国艺术和审美感悟的一种整合。 三、中国戏曲的虚拟性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戏曲强调含蓄的情感;微妙的意趣;深远的思绪;淡雅的格调。艺术风格上,“意境”重于感知,力求在状物的基础上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强调艺术家感情的表达,不完全重视外物形态的准确,以实映虚,以虚写实,以简带繁,以少胜多。中国戏曲的这种写意、虚拟性特征,是受宋元时期,兴盛起来的书画创作追求意境的写意美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意境”源自中国佛教支脉的禅宗的“静”,是充满生机的“欲静宜动”,这种“静”用空来表现,虚空中蕴含着宇宙万象,破有限为无限。所谓“野旷山野静,天高秋月明”。唐代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论述了“意境是味外之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必须超逸象外,通向无限的本体”。到了宋朝,欧阳修提出了“画意”的美学思想,讲究“画意不画形”,把艺术的目的归到“达意”。这种写意美学思想主张借物写心,借景传情,重视“意境”的创造,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效果,以“小有”带“大无”,以“小实”代“大虚”,给观众创造出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赋予了艺术隽永的意境。 中国戏曲正是受了这种写意美学的影响,在舞台上创造出许多虚拟的表现手段。如:“挥鞭马就走;摇桨便行舟;抬手门自开;提腿进门来。”同时,也赋予了戏曲虚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