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 带 线 基 础 微带线的发展 微带线的特性参量 微带线的色散特性 微带线的应用 1、微带线的发展 微带线是微波传输线的一种。最初的平行传输线随着频率的升高会有显著的辐射损耗,不适于作很高频段(例如分米波、厘米波段)电磁波的传输线和电路元件,因此发展成封闭结构的同轴线和波导,防止了辐射损耗,大大提高了工作性能,把微波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同轴线和波导的最大缺点是体积和重量大。此外,同轴线和波导作为传输线和电路元件还存在机械加工复杂、成本高、调整不容易等缺点。 图示 1、微带线的发展 概念的提出:40年代末、50年代初。 从六十年代以来,无线电技术对小型化的要求日益迫切,改变以波导、同轴线为主体的微波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在微波固体器件上已产生重大突破,要求有微波传输线与之配合,此时微带线就占据了重要的应用位置,因为它的下述三个主要特点解决了微波电路小型化、集成化中的主要矛盾。 1、微带线的发展 可用印刷电路的方法做成平面电路,电路结构十分紧凑; 高介电常数的介质基片缩短了导波波长,使传输线纵、横向尺寸均大为缩减; 微带线导体的半边是自由空间,连接固体器件十分方便。 1、微带线的发展 2、微带线的特性参量 微带线中主要传播的是横电磁波(TEM)或准TEM波。只要假定它们是无耗的,其特性阻抗Z0均可用单位长度的分布电容C(法拉/米)和相速VP(米/秒)表示: 2、微带线的特性参量 若传输线以相对介电常数为εr 的介质均匀填充,则 VP 和C分别为: 2、微带线的特性参量 当传输线有数种介质填充时,要引入有效介电常数的概念,此时: 2、微带线的特性参量 Z0是所研究传输线的实际特性阻抗,Z’0是同样结构的传输线、填充介质为空气的特性阻抗。 2、微带线的特性参量 微带线特性阻抗Z0计算公式可归纳为: 2、微带线的特性参量 用这些公式,由已知的宽高比w/h和 ,容易求微带线的Z0和 。而实际总是往往相反,是由给定的Z0来确定w/h。这在以前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计算,现在可用相应的计算软件来模拟和分析,不必人工计算,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注 意: Z0和Vp是针对某一确定模式而言。 3、微带线的色散特性 色散是指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随其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现象。一般对微带线进行的分析都认为微带线上传播的是TEM模,因而微带线的导波波长、相速或有效介电常数均与频率无关,即没有色散现象。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敞开的还是屏敝的微带线,均不能维持这种TEM模的传播,因为这种模满足不了空气和介质上的边界条件。 3、微带线的色散特性 微带线中传播的真正模式是一种TE模和TM模组成的混合模式。这种混合模式能在任何频率下传播,但是它是色散的。频率较低时,混合模就趋近于TEM模。因而微带线中传播的模式可近似地看成TEM模,或称它为准TEM模。但在较高的频率下,当传输线尺寸远大于四分之一波长时,就必须考虑微带线的色散性质,此时高次模已经存在。 3、微带线的色散特性 高次波型的存在,除了使参量偏离于按TEM波计算的结果外,还增加了辐射损耗,并引起电路各部分之间的互耦,使工作状况恶化。 在微带电路中,高次波型主要有两种:波导波型和表面波型。前者存在于金属带条和接地板之间,后者则只要在接地板上放一块介质基片即能存在。 4、微带电路简介 微带集成电路具有小型化、轻量化、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可靠性高和性能指标高的优点,已从单一的单元器件发展到大的微波功能模块,如微波固体接收机、微波相控阵单片固体模块等。当然,它也有缺点和局限性,例如损耗较大、Q值较低、空气-介质界面附近会激起表面波等。 目前,微带集成电路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微波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微带线结构 ①εr 大(小型化); ②tgδ小(损耗小); ③εr 温度系数小(频漂小); ④纯度高,一致性好; ⑤表面光洁度高; ⑥电阻率高,热传导率高,击穿强度高(大功率传送)。 二、金属材料要求: 电阻率小 (损耗小) ; 电阻率温度系数小 (频漂小) ; 对基片附着力好; 可蚀性和可焊性好; 能电镀,易蒸发。 三、薄膜技术主要工艺 1、磨片:粗磨、细磨、抛光(光洁度1μm以下)。 2、蒸发:Buffer(铬)约几十~几百?,然后铜或金1μm。(市售一般铜10~50μm,覆塑料膜保护) 3、电镀:保证损耗小,膜厚约为趋肤深度的3~5倍,在X~L波段(3cm~20cm),金趋肤深度约0.7~2μm,通常膜厚10μm,用电镀加厚;也可先镀铜,再薄金层保护,既节约又达到降低损耗的目的。 注意:Buffer(铬)的电阻率10倍于铜,厚400?左右,电流将主要集中再铜 / 金上而在铬上分布很少。 铬的趋肤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二章+大地测量学.ppt
- 第二章草坪建植210,9.ppt
- 第二章稻米加工1.ppt
- 第二章结构试验的加载设备.ppt
- 第九章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ppt
- 第七讲控制装置设计.ppt
- 第七章加工中心加工工艺.ppt
- 第一章安全教育110318.ppt
- 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5——电压测量.ppt
- 盾构机刀具第四章.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