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刑诉法》第79条的理论与实务探讨.docVIP

对新《刑诉法》第79条的理论与实务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新《刑诉法》第79条的理论与实务探讨.doc

对新《刑诉法》第79条的理论与实务探讨   【摘要】原《刑事诉讼法》第60条对逮捕条件的规定过于笼统,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79条对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作了五个方面的具体规定,并且增加了应当逮捕和可以逮捕的几种情形,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但仍存在如何理解和把握的问题,本文将从审查逮捕理论与实务视角对此进行解读。   【关键词】新刑诉法;逮捕条件;社会危险性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的决定》,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如何适用逮捕措施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将原第60条规定的逮捕条件进一步细化和归纳,为今后统一审查逮捕标准,减少审前羁押率和保障人权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法律依据。但一项新的法律规定是否能发挥出预期的社会作用,除需要具备立法规定的可操作性外,还需要广大司法实务人员的深刻理解并贯彻落实。   一、新《刑诉法》第79条对逮捕条件的完善   原《刑诉法》第60条对逮捕条件的规定较为笼统,即“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和“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有逮捕必要”,司法实践中对何为“社会危险性”,何为“有逮捕必要”普遍理解不一,把握不准,各地公安、检察机关为此制定、会签的一些涉及逮捕条件的文件规定也各有差别。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79条第一款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1)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3)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也就是将原来“社会危险性”具体规定为以上五种情形,大大增加了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同时,该条第二款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予以逮捕”,该款规定分别从嫌疑人可能判处的刑罚和是否有前科或身份不明三个方面对应当逮捕进行了硬性规定,排除了检察官在上述情形下逮捕与否的自由裁量权,对提高打击犯罪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第三款对“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予以逮捕”作了规定,该款对是否逮捕使用的是“可以”,也就是说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即使情节严重,也可以不逮捕,区别于原来必须逮捕的规定。   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衡量一国人权状况的重要指标,此次刑诉法修改对逮捕条件进行规范和细化,对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权利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刑诉法》第二条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具体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体现,说明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不仅在目的、原则等宏观层面确立了人权理念,同时也为尊重、保障人权设立了确实、可行的具体内容,是立法的巨大进步。   二、社会危险性的理解和把握   虽然新《刑诉法》第79条对“社会危险性”具体化为五种情形,且没有使用兜底条款,相较之前刑诉法第60条规定而言,对司法实践大大增加了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执法标准,对减少审前羁押,提高审查逮捕效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如同刑法或其他任何法律一样,刑诉法条文作为法律规范,其表述不可能穷尽诉讼程序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形,因此这里的五种情形仍然存在理解和判断上的一些问题,笔者试图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对此逐一进行探讨。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   犯罪嫌疑人有可能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理所当然成为羁押的理由,但是对此可能性的判断和其他四种情形一样,都应当建立在有相应证据证明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凭空臆断或主观想象。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对此解释为犯罪嫌疑人多次作案、连续作案、流窜作案,其主观恶性、犯罪习性表明其可能实施新的犯罪,以及有一定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已经开始策划、预备实施犯罪的,笔者认为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符合上述特征的证据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前科材料,如其曾因与当前同类犯罪被多次判刑、劳教或者流窜各地作案,屡教不改的;犯罪嫌疑人吸毒、赌博而无生活来源的材料,长期吸食毒品或以赌博为业又无合法收入,必然导致其重新犯罪获取毒资、赌资;在犯罪嫌疑人身上或住处查获准备实施新的犯罪的工具、记载的日记等材料。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   《规则》解释为有一定证据或者迹象表明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前或者案发后正在积极策划、组织或者预备实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重大违法犯罪行为。首先,如果犯罪嫌疑人涉嫌罪名本身就是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爆炸、决水或者重大毒品、暴力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