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胶州:“小城市”之魅.doc
胶州:“小城市”之魅
我们欣喜于胶州的城镇与城市接轨的诉求和步伐,却也不免担忧,产业发展可以催速城镇化进程,但如若只依靠这稍显单一的城镇化路径,又是否能真正解决新型城镇化中“人”的核心问题,彰显出这些未来“小城市”的魅力。
历史上,胶州就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金胶州”的称号,就源于它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和长江以北地区唯一的通商口岸。
交通对于这个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海大桥的开通,缩短了胶州与青岛市区的距离。新机场的落户,则让这座城市看到了新的前景。国道两旁,地产商打出的销售广告也无不与此相关,很多人都将这里看做是一片新的投资热土,它的房价也在不断攀升。
同样攀升的还有这里的城镇化水平。目前,胶州市李哥庄镇的城镇化率为65%,铺集镇为61%,远超我国53.73%的城镇化率。这个去年排在全国百强县第30位的城市,也在探索和形成属于自己的城镇化之路。
产业集群催速城镇化
204国道是从胶州市区进入李哥庄镇的主干道,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是一家家的制帽企业:飞翔制帽、鑫佳呈制帽、广境制帽、晨昊制帽、泽成制帽、天成制帽、威斯特帽业……同行的胶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则告知记者,不单单是204国道这样的大道,在该镇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胡同里,制帽及相关企业和个体户也都是一家挨着一家,甚至一条制帽生产链上下游的企业都能在一条胡同里找齐全。
作为“中国制帽之乡”和我国首批发展改革试点镇,李哥庄镇在以前也像中国的大多数城镇一样,没有太多工业的支撑,只能依靠既有的资源条件,发展农业。
位于胶州西南部的铺集镇也是如此。历史上,该镇虽然因为水运便利、商贸发达、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而得名铺集镇,但这里的人们仍旧以农业立足。胶河从铺集镇穿行而过,汇入大沽河。河流灌溉了当地的农业,也富足了物产,孕育出了早酥梨、朝阳坡蜜桃、马家绿茶、胶州大白菜、里岔黑猪肉、正久烧鸡等优质农产品。
正是缺少工业的支撑,我国在1978年的城镇化率只有17.92%。农民向往城市人的生活,却又无法脱离土地,谋求出路。
改革开放之后,有条件的城镇也开始招商引资,李哥庄镇也正是由此开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李哥庄镇引进了一家发渣厂,也是该镇引进的第一家企业,主要制作假发。1985年,李哥庄镇第一家合资企业青岛飞龙金冠帽厂成立,这家大型的制帽企业一度达到几千人的规模。正是后来从这家企业不断分流出来的工人,逐渐催生出一批个体户和制帽企业,直到形成如今耀青制帽、好兄弟制帽等200多家制帽及相关企业的产业集群,让李哥庄镇蜚声海外。
该镇宣传统战委员周兆坤告诉记者,每年从李哥庄镇生产出来的帽子达一亿打以上,其外销达80%,占了国内出口比例的40%以上。未来,该镇将通过引进20亿元的中国帽艺博览城项目,打造成国内最大的鞋帽原材辅料市场,并期望在“十二五”末打造成100亿级帽业产业集群。
目前,李哥庄镇有企业93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家,个体工商户7280家。对于一个10万人口的北方城镇来说,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产业经济的发展和支撑,加快了李哥庄镇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也让铺集镇在该市乡镇经济的排名中,跃升到第六位。铺集镇宣传委员徐永治告诉记者,“2012年,我们在18个乡镇中排进了前六。2006年以前,我们还在跟别的乡镇争倒数第二名。别人说我们,排个第六名还大力宣传,可他们不知道从倒数第一、第二到正数第六有多难。”
这个有过“江北第一减速机”名号的城镇,其机械制造以多种型号减速机为最,但行业的不规范和内耗,让其逐渐没落。这个城镇也曾吃过产业单一的苦果。在2000年之前,该镇有过一家年缴税达1300万元的化工厂,但在2001年被关停,这一度让该镇的经济停滞了五六年。
从2006年开始,铺集镇开始重新恢复自身的活力,财政收入也在逐年提高。如今,该镇沿朱诸路建设了东、中、西三个工业园,定位于发展机械产业和轻工产业。近年来,共引进内外资项目117家,规模以上企业36家,投资过亿元项目26家,过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4家。
从镇向城蝶变
走在李哥庄镇,俨然一个小城市,这里配备建设了26个商住小区,规划了沽河社区、大屯社区、河荣社区等10个社区,以及融休闲观光、旅游、高档会馆、购物居住、金融等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综合社区,有8条特色商贸街,以及利群、利客来等两个过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
不论是市政建设,还是居民的生活水准,李哥庄镇都在逐步脱离一个“镇”的概念。据悉,在青岛市开展镇级“小城市”试点之前,胶州市就已经将部分权限下放,把该镇当作一个“城”来建设。该镇党委书记李述献曾说:“以前,别人开玩笑说李哥庄‘市’,我们还不敢承认。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李哥庄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