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城拉萨:藏文化焕发新活力.doc
                    古城拉萨:藏文化焕发新活力 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以幸福拉萨为内涵的群众文化、以藏餐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这种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而产生的新模式、新形态推动着这座古城向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迈进。 “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 10月1日18时40分,来自厦门的游客张怡还没下火车便情不自禁得哼唱起来。8分钟后,列车缓缓驶入拉萨火车站,张怡抵达了她梦了五年的高原圣地。 就在刚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和张怡一样选择去拉萨旅游的人数达到68.34万人次,同比增长25.97%,旅游收入共2.76亿元,同比增长35.29%。 与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相比,三十多年前,拉萨的旅游业还是一片空白。1980年初,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拉萨旅游业开始起步,筹备成立了拉萨市外事办公室(旅游局),这片仿佛被遗忘在凡间的净土才热闹起来:仅当年就接待境外旅客1059人次,是西藏和平解放到1979年间接待外国人总数的40多倍。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来,“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困境得到了缓解,拉萨旅游业迎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升级发展的新挑战。 旅游唱戏:文化如何搭台? 每年6月,当雪山开始消融,青稞开始生长,一拨又一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飞机、公路、铁路涌入拉萨城。 “拉萨不缺游客。”拉萨市旅游局副局长马健说,“但是在许多内地人的观念里,在拉萨旅游,不是进宫殿就是进寺庙。很多游客来拉萨旅游,参观了大昭寺、布达拉宫两个点,连一天都用不了,就直接下林芝、去阿里。” 由于地处高原地区,拉萨旅游发展受天气和季节影响较大,旅游淡旺季明显。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拉萨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之前对于宗教、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较少,游客的体验环节缺失,导致游客在景区来去匆匆,无法深刻体验景区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底蕴。 “拉萨不仅有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藏文化古迹,还集中了大批的古建大院和历史遗迹,是展示西藏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介绍说,为了改变旅游面临的困局,拉萨开始深度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产业,用“文化兴市”战略推动当地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位于尼木县的塔荣村,距拉萨市约140公里。这个听上去有些陌生的村名,正是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的白面藏戏发源地。 78岁的老人欧洛巡巴是白面具藏戏第四代传承人。10岁时,欧洛巡巴便被挑选入尼木塔荣藏戏队,由此,他的一生便与藏戏深深牵绊在了一起。当欧罗巡巴意识到尼木塔荣白面具藏戏所面临的危险情况时,即使在农耕、秋收时节,只要藏戏“需要”他,他便放下手中农活,投入藏戏的表演与保护中,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不放过”――小儿子普次仁如今也成了藏戏队里的乐师。 “直到我再也跳不动了,站不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就不跳了。我希望藏戏能像格桑花一样坚强地绽放,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老人没有想到,他的梦想这么快就成为了现实。今年8月5日,以“花漾世界,幸福尼木”为主题的“2015首届中国?拉萨国际格桑花文化节”在尼木县吞巴景区举办。伴随着游客的到来,尼木塔荣白面藏戏表演、藏文字书法大赛、尼木藏香自制体验各类活动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藏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旅游进而展现给游客。”尼木县旅游局局长张世杰介绍,当天外来旅游人数达1000多人,为平日日均接待量的一倍之多。 像尼木县这样,用藏文化打造旅游精品,才能让游客留得住。 除了尼木县外,以纳木措、羊八井地热温泉、念青唐古拉主峰为核心吸引力的湖山羌塘旅游片区;堆龙德庆县南部、曲水县北部、林周县南部、达孜县西部的田园农业旅游片区;以拉萨河谷湿地、思金拉措等高原湖泊湿地、德仲温泉、日多温泉为主的地温泉旅游片区,通过318国道、109国道、202省道等骨干交通向外围延伸,利用各地的文化特色,共同打造了拉萨2小时都市旅游圈。 为集中展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拉萨新型旅游消费领域的空白,蔡公堂艺术观赏村、吞弥岭藏艺文博园、尼木三绝技艺展示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快速推进。 而在拉萨城东,一个可以眺望布达拉宫的文化创意园区正在兴起。在拉萨市政府党组成员、西藏旅游文化创意园管委会主任朱梅品看来,拉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无限做大。朱梅品提出了一个半圆理念,总结为三句话:以科技表达创意,以创意诠释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西藏文创园目前为止已经正式签约落地项目15个,正在做前期策划编制待规的项目也有10余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这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背后,也意味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了过去式。 未来之路:创新与融合的文明 “羌塘是我的故乡,牛羊生长的地方,金色的微风吹过1300年,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1300年……”星空为幕、山川为景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