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古桥今安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榕城古桥今安在.doc

榕城古桥今安在   宋代时,福州城内水路交织,四通八达。翻看当时的古地图,老佛殿桥、二桥亭桥、金斗桥、洗马桥……这些古桥至今犹在,水部门兜、西关闸等地名依然还在使用,可以说,福州的水路成就了福州的桥。   福州在宋代时,因四通八达的水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翻看千年前的版图,老佛殿桥、二桥亭桥、金斗桥、洗马桥……这些古桥至今仍在安泰河畔,还有一座据考证可能在宋代就已建的西关水闸,至今还发挥作用。   当年福州城内的水系分为内河与外河,其中内河水系由唐代罗城护城河发展而来,在城市中心区形成“口”字形的航线。宋外城周边有东湖、西湖与南湖,这些湖与闽江相通,同时也与城内水系相通,因此在城内外水流交汇处设有水闸,起到调蓄水流的作用。根据考证,水闸有12座,沿着东湖、西湖而建。   因为城内水系发达,所以桥也特别多,据统计,整个宋代福州12个县,共有83座桥。其中福州城内的桥大多沿着安泰河畔而建,根据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的《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统计,仅沿河就有桥梁25座。   但是随着朝代更迭,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福州内河水系也不断淤积,如今很多桥已经被改建,或消失了。有幸的是,根据地方志,还能找出其中6座至今还能用的桥,此外还有一座水闸(西关闸)和一座水门(井楼门),现在还能看到。   馆驿桥   在通湖路边上的驿里巷口,厚厚的铁板覆盖下,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馆驿桥,跨于五代罗城大濠上。馆驿桥旧名车弩桥,因桥可通三山驿馆,故名馆驿桥,俗名驿前桥。根据宋代《三山志》记载,三山驿馆配备有“赡夫95名,递夫14名,兜夫40名”,可见规模不小,也可推测这座桥当时的地位不低,是城内重要的桥梁。   馆驿桥先为木桥,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改为石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春,七十叟里人雨村重建时又改为石拱桥。长7米,宽5.05米,桥面由六块石板连成,有仰莲望柱4对。北侧桥栏板刻“馆驿桥”,南侧刻“道光戊戌年建”。1985年修建道路时,桥面覆盖混凝土。   西水关   位于白马路边上的西关闸,在宋代是西湖水与内城水交汇之处。据宋代的《三山志》记载,当时城内的水往西流,经过清远门桥,次板桥、金斗桥,一直到达浦尾。根据《福建省历史地图集》,浦尾所在的位置就是西关闸所在地,在宋代就是作为一座调蓄水流的重要关卡。闸高4.45米,宽0.6米,闸槽旁刻“时大元至元三十岁次甲午十一月丁丑吉日福建行省官高兴等亲造”(原文如此,而甲午为至元三十一年)。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现在能见到的,是元代修建的水闸,但至今还是连接安泰河与白马河之间的重要通道,在清淤、调蓄水流方面发挥着作用。   金斗桥   金斗桥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西头的石构单孔平梁桥,清《榕城考古略》载:金斗桥“在文儒坊西口,旧罗城金斗门桥也。”又宋《三山志》记:“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创筑罗城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金斗门系罗城西南之一城门,金斗桥就是这城门外濠的一座桥。《三山志》又云:“水从外濠入城至金斗门”,“桥近之,故名”。桥因城名,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现存的金斗桥是清嘉庆年间重修的石构单孔平梁桥,东西走向。桥北栏板上阴刻“古金斗桥”四字,硕大,楷体,苍劲有力;桥南栏板上阴刻:“嘉庆戊寅年季春吉日奉宪重修。”嘉庆戊寅年是公元1818年,当时清人称此桥为“古”,可见此桥始建期更“古”。桥面铺着四块长而厚的石梁,桥两端有石阶下。东端现居住着清代“台湾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甘国宝之后裔。据说,1948年的巨大洪水冲垮了甘家在文儒坊内的祖宅,后人就迁居于此了。   据《闽都别记》荔枝换绛桃,1000年前一段发生在福州安泰河边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现在的安泰河改造就要融入这样的文化背景,并借鉴当时的建筑形式。福州将安泰河边,从金斗桥至光禄坊这栋原先有美人靠的建筑拆后重建,沿岸的通湖路以西段规划为休闲茶楼、书画展示馆,结合原潘主兰故居位置的兰竹书苑,形成“烟雨空?美人靠”的景致。   二桥亭桥   从大光里巷口向西望去,二桥亭桥翼然飞驾于仓前街与通湖路之间的罗城大濠之上,在河畔大树班驳的阴影下犹如古时的大家闺秀一般端庄而羞涩。这是一座在福州很难得一见的风雨桥,东北、西南走向,桥梁由12根木柱架成,桥上造亭式桥屋。始建年代不详,1986年重修一次,1992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河面较为狭窄,桥的跨度为4.1米,而宽度却有3.2米,长宽比很小,所以它上面的建筑便不像其他风雨桥的廊屋那样修长和有气势,而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像亭子般的空灵和轻巧。   虽然二桥亭桥因拥有遮雨的亭子而显得与众不同,但从建筑风格上看,其和三坊七巷周围的其他桥是一致的,不求精致奢华,但得古朴典雅。整座桥朴素大方,亭子为双坡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