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魏晋家训中的薄葬观.doc
浅析魏晋家训中的薄葬观 【摘 要】魏晋时期在丧葬观念和丧葬形制上一改两汉流行厚葬的习惯,而表现为薄葬之风大兴。这种由奢入俭的薄葬观念在当时的家训中也有比较明确的反映。 【关键词】魏晋;家训;薄葬 魏晋时期,薄葬盛行,这种一改前代的丧葬观念在当时的家训中也有不少反映,由于家训一般是家族长辈对晚辈进行教育、训诫的文字记录,因而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而魏晋时期的家训又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家训名篇,这对于研究当时的薄葬观念、探究其成因提供了有力佐证。简而言之,魏晋时期家训中所反映的薄葬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坟丘规模小,多因地而建,地上不封不树,配套设施简陋。 曹操《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表达了他对葬不封树的态度。曹丕《终制》则对禁封树做了更详细的规定:“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曹丕认为封树非上古之制,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厚葬封树之害:“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金缕玉匣,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也,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不亦明乎?” [1](卷八《终制》) 这就明确表明了其主张不封不树的原因。素以清介著称的沐并临终前诫子说:“后亡者不得入葬,不得封树。” [1](卷三十五《预作终制诫子俭丧》)王观《遗令》也说:“葬足容棺,不设明器,不封不树。”王祥《训子孙遗令》也规定:“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垄。”石苞《终制》亦诫道:“定窆之后,复土满坎,一不得起坟种树。”皇甫谧《笃终论》更是郑重告诫子孙其葬地要“土与地平,还其故草,使生其上,无种树木、削除,使生迹无处,自求不知”。可见不封不树的薄葬观念已逐渐代替两汉来的厚葬之俗,在当时的家训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同和遵循。 第二,随葬品少,墓室设施简陋。 曹操《遗令》规定:“吾死之后……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并规定死后多余的遗物可分于家人:“余香可分与诸夫人……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1](卷三《遗令》)在《题识送终衣奁》中又规定:“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曹丕《终制》对随葬品作了更详细的规定:“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曹魏郝昭经常盗发墓葬中的木器作为作战工具,对盗墓之害深有体会,他在《遗令诫子凯》中遗令其子避免重蹈覆辙:“吾数发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又知厚葬无益于死者也。汝必敛以时服。”司马孚《临终遗令》也说:“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王祥《训子孙遗令》不但规定随葬品务必简陋:“气绝但洗手足,不烦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绶笥皆勿以敛。”同时也规定了墓室设施和墓祭时的祭品要简单朴素:“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 [2](卷十八《训子孙遗令》)裴潜《遗令子秀俭葬》规定:“墓中惟置一坐,瓦器数枚,其余一无所设。”皇甫谧则对随葬品规定的更加详细:“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殡含之物,一皆绝之。吾本欲露形入坑,以身亲土,或恐人情染俗来久,顿革理难,今故?为之制,奢不石椁,俭不露形。气绝之后,便即时服,幅巾故衣,以遽除裹尸,麻约二头,置尸床上……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3](卷五十一《皇甫谧传》) 第三,葬不择日,丧服、丧期短。 自汉代以来,就流行时日禁忌和择吉日而葬之风。自死自葬,停殡时间最短者七日,最长者达五百多日。如汉代有一例“永和二年岁在丁丑七月下旬,临乃丧葬父,……来年?月葬。”[4] (《葬期》))杨树达注释说:“?与腊同,谓十二月也。自卒至葬盖五百许日矣。”[4](《葬期》) 这是汉代习俗,而到了魏晋则不讲究葬期和葬日。曹操《遗令》一改汉代择日而葬之风,规定下葬之后便可除掉丧服,家人、官员、军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都不得以丧事而放弃日常职责。王祥也规定死后“家人大小不须送葬,大小祥乃设特牲。无违余命。” [2](卷十八《训子孙遗令》)俞峻《遗敕子珉》同样主张死后立即下葬:“朝卒暮殡,幅巾布衣,葬不择日。”皇甫谧也说:“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 [1](卷七十一《笃终论》)此外还有很多相似言论,这些家训遗言都不再讲究葬日吉凶,表现了对厚葬传统的颠覆。 第四,祭祀制度由墓祭改为庙祭、家祭。 汉代流行墓祭,即墓前祭祀和墓内祭祀。顾炎武《日知录》说:“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墓陵。”[5](卷十五《墓祭》)魏晋时期,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