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ppt

2-2-0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字,是什么? “忧”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又何以解忧? 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 ——人才的辅助,求贤。 ‖问题探究 3、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直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4、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表达出招贤纳士的诚意决心。 5、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6、“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 没有贤主。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 ‖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巧用典故,语言简约而含蓄。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和化用其它典籍中的语句,使诗作更加精炼含蓄。 2、巧用比兴。 “乌鹊南飞” ,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3、运用大量反诘语句,启发读者联想和思考,使诗味更加蕴藉。 ‖艺术特色 ‖课堂总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陶渊明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出生没落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早年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腐败,41岁时毅然辞官归隐。檀道济作江州刺史时,至其家:“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檀道济馈以粱肉,被拒。元嘉四年冬,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诗人,为田园诗鼻祖。现存诗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归田后20多年,是陶渊明创作最丰时期。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诗并记》《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等。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感觉如何?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一说“三十”当作“十三”,陶氏从29岁做江州祭酒,到41岁辞官归隐,是十二年;这首诗写于归隐次年,其间正好13年。弃官归田是个性天然与既往人生道路尖锐冲突的结果。人生持家,步入仕途实是常理,着一“误”字,便大有深意。世俗的种种,无非是周旋、钻营,于诗人便如同炙烤。诗人守拙的本性与淳朴的乡村、静美的自然,似乎有一种恒在的共通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以“羁鸟”和“池鱼”设喻,从自然世界里获取意象,形象地表达自己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持守本性的时候,诗人“大巧若拙” (《老子?道德经》),内心归于本真,找到了属于自我的平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挣脱“尘网”,便是一个新天地:南野、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常景,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远近相推、动静结合的清幽恬适的乡村图画。农舍的幽静、农耕的纯朴,被融化到深远的天与人的大背景之中,呈现眼前,使人悠然神往。诗情画意里真是满写了诗人回归自我的闲适和快意。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诗歌首尾呼应,意在强化与世俗官场决裂的彻底。“虚室”的洁简空寂,象征了虚空纯净的内心,有对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