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顾泠阮 王洁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一)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师培训均面临着理论如何向课堂实践转移的突出问题。将课堂视为可供“野外”考察的学习生态圈,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理念引与行为跟进相统整的教师教育模式,为解决转移问题提示了一种有价值的选择。关键词:教师;行动研究;教师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650? ??? 一、困惑与思考??? (一)问题与困惑??? 教师在职教育有多种形式,如短期课程培训、单元式工作坊、教学观摩和研讨会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都要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了这类培训后,都感到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上,这似已成为不易消解的困惑。这一现象,国内有,国外也存在。??? (二)消解困惑的现有研究及其讨论??? 文献表明,解决理论向实践转移的做法主要有下述两种。1.结合课例(l)的同事互助指导(peer coaching)。西方学者乔依斯和许瓦斯(Joyce Showers,1982)(2)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学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指导能使教师将在职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研究者对两组参与了三个月课程的在职培训的教师进行对比研究,其中一组教师所在的学校在培训期间推行了同事之间相互听课和指导,而另一组教师所在的学校则没有这样的活动。结果发现,前一组有75%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能有意识地、而且比较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后一组则只有15%能有同样的表现。以后的几项研究(3)(4)也都发现,校内同事之间互助指导的效果明显超过单元式的工作坊。-------------------------------------------------??? *本课题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上海研究中心、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项目。研究得到了青浦区教育局及有关中小学的鼎力支持,青浦教院郑少鸣院长、市教科院周卫研究员自始至终参与组织与指导工作,青浦实验研究所郑润洲老师参与文稿的最后修订,特此致谢。??? 顾泠沅,上海教科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洁,上海教科院博士。??? 目前,美国和我国香港等地的一些学者正据此在中小学推介同一层级教师之间的互助支援,认为这样做既能避开上司对下属评鉴考绩的“干扰”,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观而善之谓摩”,相互听课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长此以往又可以促成研讨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发展机制。然而,根据我国内地长期以来教研活动的经验,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尤其是在当今我国课程发展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理念如若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 2.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能促进理论到实践的转移,这种方法最早运用于律师与医生的培养,哈佛工商学院的科普兰(Copeland, 1910)将其使用于工商管理人才的教学中,同样取得显著的成效,这种方法的广泛采用后来成为整个哈佛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特色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案例讨论被移用于教师培训,现已发展为课例学习(1esson study)。???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职业虽然也有一般职业的若干共同特征,但毕竟与医生、律师、工商管理者不同。比如说后者技术含量高,前者工艺性特别讲究;后者的学习与培训采用书面个案讨论的方式很能有所建树,而前者还需在反复讨论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国外、国内的事实业已告诉人们,教师培训仅用案例讨论的形式,成效远不如其他职业那样突出。??? (三)我们的思考——“行动教育”???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保障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缄默的,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它又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1earmnghowtOteach),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性进程。??? 综合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和对改革实践的深人洞察,我们关于教师在职教育的思考是: L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还须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2.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还须包含行为自省的全过程反思。于是,我们在通常的教师培训形式之外提出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简称“行动教育”。??? 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育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指导.doc
- 教育教学中国近现代史整理.doc
- 教育教学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复习.doc
- 教育教学中国思想史.doc
- 教育教学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多元化”现象辨析2.doc
- 教育教学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doc
- 教育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填空.doc
- 教育教学专题11、中国社会经济的近现代化.doc
- 教育教学中国近现代文学.doc
- 教育教学自然地理教学大纲.doc
- 岸基供电系统 第4部分:工频电源.pdf
- 人教版八下英语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_测试卷.docx
- 热带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木薯.pdf
- 草原防火阻隔带建设技术规程.pdf
- 渔用气胀救生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docx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大练兵语文试卷.docx
- 食品安全-花椒籽油 (2).pdf
- 2025年海博思创分析报告:储能集成“小巨人”,国内外业务进展可期.pdf
- 地理标志产品 宽城板栗.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