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制自然,成都香港双城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订制自然,成都香港双城观.doc

订制自然,成都香港双城观 恋人一般的“朋友” 胡新月已经纠结几个月了。 这位在香港工作的成都妹子,在九龙区租住的一居室将在春节后到期,之后搬去哪里成了个难题。“其实我本人对居住的要求不高。”胡新月对本刊记者说,“犯愁的是这些宝贝。”她所指的是她养了许多年、并还在增添新品种的20余盆花花草草。 在胡新月这间一居室的家里,各种花草可谓见缝插针,鞋盒边、衣柜旁、饭桌下,尤其是床边靠窗的地上,密密的一溜儿。这些都是她来香港后陆续买来的,有的已经养了五、六年了。每次搬家,她都会带上它们,有时光为花草就得多跑两趟。 “接触花草,是接触大自然最方便的途径。”这是胡新月热爱养花的初衷,“在香港这种人多地少的大城市,要求市政在户外建设多少公共绿地不现实。自己打理出一片‘私人绿地’,才是享受自然的最佳方式。” 香港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她经常下班回到家中已经天黑,这些花草就像老朋友一般,是家里温暖的守候,“开灯一看,哇,这棵石斛兰又开花了!那种惊喜,不逊于恋爱时收到恋人送的礼物。”出差的时候,她也会挂念家里这些“朋友”,“虽说这些室内植物大多不用勤浇水,但长势肯定要比有人照顾差一些。”回家后,她会对宝贝们加倍呵护,连每一片叶子都会细细地擦拭干净。 她最爱的,是向南窗边的一株泰国品种的虎斑蝴蝶兰,冬天仍在盛放,几簇淡粉色的花朵娇艳无比。“这次房子到期后,我想搬到新界去,同样的租金可以租个两居室、或者有阳台的房子,这样就有更多的空间养花草。”说到这里她顿了一下,“只不过上班就远了,空间与距离,总难以两全。” “私人订制”的氛围 胡新月对自然的热爱可谓发烧级。在成都时家里就一直在养花草,从平房的院子里养到楼房的阳台上,再养到了屋顶花园。大学时,她选择了园林设计专业,一路读到硕士,现在从事的是香港公路斜坡植被的维护保养工作。对于她来说,将绿色搬进家中,私人订制城市自然,比起旁人来更多了一份专业。 回忆起在成都养花的经历,胡新月感慨最大的问题就是养花空间的收缩。“花草的空间是得人为去创造的。城市的空间就这么多,人多用去了一分,自然就被挤占了一分。现在楼越建越高,欧洲的那种诗意花草阳台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养花的都被挤到一楼一顶去了!” 从成都到香港,胡新月深切感受到了两地在“订制城市自然”上的差异。“成都人愿意花费在‘私人订制’上的预算还是很有限的。这么多年,‘订制自然’在成都始终是个比较小众的爱好。”而在香港,她感到爱好花草的人明显比内地多,“香港人对种花很有热情,因为香港对植物品种的限制不多,价格也相对便宜,同时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也特别适合植物的养植。”因此,在香港能够形成一种“订制城市自然”的氛围,她认识的不少家庭,尽管面积不大,但都养了不少花草,花木购买和维护也是家庭的固定开销之一。 “努力攒钱,买大房子,带屋顶。”这是胡新月未来的“养花梦”。尽管,就算在香港新界,一套带屋顶花园的房子最少也要400万港币以上,但胡新月有着成都女孩特有的恬淡心态:“慢慢奋斗呗,反正宝贝们一直都养在身边,不孤单。” 多出来的2分30秒 “嘘嘘!”随着交通协管员一声尖锐的哨响,道路两边的人群迅速迈出过街的脚步――在成都市红星路与总府路的交口,行人若想横跨总府路,得等上漫长的2分30秒。 而在胡新月的记忆里,小时候她过这条街是不需要等待的,甚至,过街还是一种享受――一条过街天桥横跨道路两边,天桥被种满植被的拱棚覆盖,郁郁葱葱的油麻藤、三角梅和西洋杜鹃,不仅让行人在过街时免去烈日直晒之苦,同时还给城市增添了观赏之乐。 这道独特风景止于2004年。由于红星路下穿隧道的修建,位于其上方的筒体绿廊天桥被拆除。现在的总府路,繁华更胜往昔,只可惜放眼皆是满目的商场、车流、霓虹灯,独独没有了绿意。 时光总是匆匆。当年这座“少伯绿廊”的捐建者吴少伯,已经隐退江湖多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致力于城市自然的打造。除了捐建绿廊外,屋顶绿化也是他钻研的方向。西南影都、王府井百货、假日酒店、皇城公寓……20多年来,老先生在成都留下了千余处草木葱葱的楼上景观。 2014年1月,本刊记者多次与吴老联系,想与这位30年前就开始“订制城市自然”的先行者对话,奈何吴老已年近90,由于身体原因,最终还是未能成行。“我只是想为地球降温做点什么。”这句话,一直挂在吴少伯的网站上,宣告着他多年来的动力和目标。 不知是否是巧合,随着吴少伯的退隐,成都曾经繁荣一时的屋顶绿化也开始荒芜。 1月13日,记者来到成都市商业场,它上面2400多平方米的屋顶绿化,曾是吴少伯众多屋顶绿化项目中最为得意的杰作。商业场的一楼人流如织,热闹依旧,只有不绝于耳的挖掘机的声音提示着人们,这里的拆迁仍在进行中。 来到商业场二楼,这里已是关门闭户。二楼以上的楼梯已全部封死,无法再上。萧条的景象似乎已预示着屋顶花园的境况。登上商业场旁边王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