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地流转话由来.doc
土地流转话由来 土地,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从古至今,无论中外,人类都有着浓重的土地情节。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世界名著《飘》中,战乱中的郝思嘉重回故乡,独自站在荒田上抓起一把泥土发下暗誓的描写非常动人。而农耕文明发达的中国,对土地就更是情深意重。“社稷”二字,即与土地密切相关。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也即农业之神。“社”“稷”,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成为国家、江山的代称。 《周礼?小宗伯》记:“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国家的国君,又称为社稷主。由于很早就认识到了土地与国家的至关重要关系,因此,历朝历代的重大变法,皆与土地归属权有关,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还是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土地制度变革皆为核心内容。 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进入21世纪的中国,又在经历着一场土地制度的深刻变革。 历史:土地改革一波三折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国人悠久的梦想。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即开启了土地私有制的历史。漫长的土地私有制历史中,朝代兴亡皆与土地制度有重大关系。几乎每个朝代之初,都要进行类似均田制的改革,由此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各朝代末期,土地兼并加剧了社会矛盾,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悬殊现象频频发生时,就会发生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一定程度上,一部中国历史,也就是一部土地革命史。 新中国成立后,领导穷人闹翻身的中国共产党顺应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了几千年来土地私有制的历史。1949年到1953年实行的土地改革运动,使总人口3.1亿、农业人口2.6亿的农民无偿获得了7亿亩土地和其他各类生产资料。对于广大贫下中农来说,因为缺乏土地而饥寒交迫的日子已成历史。 但土改之后,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土地规模狭小,农作技术落后,贫雇农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农村已经开始出现新的贫富分化趋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土改之后的中国农村,便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即农民把自己分得的土地交回集体统一经营。这场运动以土改结束后山西自发产生的互助组始,历经土地、农具入股分红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土地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以1958年底普遍建立的人民公社终。周立波的《山乡巨变》、陈残云的《香飘四季》以及更为闻名的浩然的《艳阳天》等文学作品,反映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百年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与这一国情相适应的农业集体化,充分地聚合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其20年的发展中,以集中劳动和集体分配为特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兴修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为后来粮食的增产提供了基础;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近7千亿元的资金,创办了大量的国企,迅速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农民的分配上做到了大体均等,并使人均寿命由建国前的不到40岁延长到1978年的65岁,人口数量增加了一倍。一个立国之初连钉子都不能自给的穷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养活的人口数量增长一倍,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不能说不与特殊的土地制度――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有着密切关系。 但在劳动管理和分配方面,由于是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在一些管理不完善的地方出现了“大锅饭”现象,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产生了包产到户这种生产责任制,其起点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 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按照农户人口、劳动力数量,将土地分给农户自主经营,由此结束了人民公社的历史,成为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第三个阶段。该制度使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集体的土地重新分田到户,农民只要“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分田到户的头6年是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人均粮食产量以平均年增长25.7斤的速度上升,在1984年接近800斤,跨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由此奠定了解决温饱、走向小康的重要基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统分结合、家庭经营为特色,但绝大多数农村后来的实践逐渐走了样,统的功能严重弱化,致使广大农村陷入了软(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散(村民人心散)、乱(农村社会秩序乱)、差(农村环境差)的状况。在城市化、城镇化的虹吸效应中,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也在外就业,人地分离、谁来种地,成为21世纪的中国农村面临的一道新课题。 建国之初,分得了土地、当家作主人的农民扬眉吐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