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取幽闲不取奢――乾隆茶室与茶器.docVIP

只取幽闲不取奢――乾隆茶室与茶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只取幽闲不取奢――乾隆茶室与茶器.doc

只取幽闲不取奢――乾隆茶室与茶器 廖宝秀于乾隆茶舍试泉悦性山房遗址   在中国茶史上,有如清高宗这般爱好茶事及嗜茶的皇帝,除宋徽宗外,尚无人可与之相比。乾隆皇帝虽无茶书专著,然其茶诗数量之多,以及对茶具、茶事和陈设的投入,可谓历代帝王之冠;而个人专属“茶舍”之多,亦无人可与之匹敌。   清高宗以宫廷苑囿或行宫内的建筑作为专用茶舍,在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以前,并不多见,但他从皇子时期即好茶道,亦作茶诗,即位后亦建造茶舍如:香山“玉乳泉”、圆明园“清晖阁”,及清漪园“春风啜茗台”等。然而这三处茶舍与江南文化传承关系较浅,但在南巡之后所建构的茶舍却十分明确。笔者曾做过乾隆茶事、茶舍研究,并实地考察12处以上的建筑与遗址,而乾隆茶舍内部茶器与茶具摆饰与陈设,在乾隆朝的档案文献以及乾隆御制诗文内均有详细记载;再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一批竹茶炉、及一面带御制诗文,一面贴泥绘画,风格特征相同的宜兴茶壶与茶叶罐以观,它们也是乾隆十六年南巡后弘历所命作,并使用于乾隆茶舍的茶器。这批茶器意义非凡,它们与平常清宫使用的华丽用器不同,显见乾隆对茶舍品茶与一般解渴饮茶,有意义上的区别。茶舍除作为乾隆个人的品茗休憩之外,乾隆茶器上的御制诗文装饰,反映了乾隆朝御制文物的特殊艺术品味与风格,展现前所未有的乾隆品茶艺术特征。 张宗苍《弘历抚琴图》(局部,1753 年)。此画描绘乾隆皇帝于圆明园清晖阁前读书、品茗、焚香、弹琴   乾隆茶舍中除碧琳馆、玉壶冰是位于紫禁城建福宫内,其余多建造于皇城近郊的行宫园林御苑、避暑山庄及盘山静寄山庄。一般从建筑物本身名称往往无法理解其功用,只有查阅清宫档案或《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内容,方可得知乾隆对这些建筑之定位及功能。例如建于热河避暑山庄的“味甘书屋”或西苑的“焙茶坞”,它们的用途既不是书斋,也不是焙茶房,而是专供乾隆品茗休憩使用。   乾隆品茗不仅讲究茶品,还注重空间及整体环境;外在包括茶舍景观的经营,内在则为器物的陈设、气氛的营造等。茶舍是乾隆品茗的中心所在;他于各处茶舍品茗鉴画,与古人神交,并以诗文描述情境,由此所形成之特殊品茗艺术风格,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 董邦达《弘历松阴消夏图轴》,清宫旧藏。此画中高山耸立,松柏葱绿,乾隆皇帝身着汉装独坐于松石流泉间的石几前,凝神静气,若有所思。山间溪流旁的侍童一边挥扇煮茶,一边回首听候主人的召唤 张宗苍《弘历行乐图轴》,清宫旧藏。此画中正值壮年的乾隆皇帝倚靠在山间巨大的石几旁,静心凝视,提笔作画,侍童在溪水边架起竹炉,为乾隆烧水煮茶 清乾隆铜质竹编茶炉。乾隆时期为携带方便,宫中制作了一批专为皇帝煮茶用的铜质竹编茶炉。茶炉用料讲究,做工细致,也是清代竹编工艺的杰作   乾隆茶舍遍布各处行宫苑囿,除前述“玉乳泉”、“清晖阁”,及“春风啜茗台”茶舍是建造于乾隆第一次南巡之前外,其余十几处数茶舍皆构筑于南巡之后(参见附表“乾隆茶舍”)。乾隆茶舍的名称及内部陈设布置,尤受江南文人习尚影响。其中,无锡惠山听松庵竹炉山房的竹炉茶会传统(竹茶炉文会与竹炉诗画卷)最为显著。不仅茶舍名称直接取自惠山“竹炉山房”,连茶舍所使用的煮水茶炉亦直接模仿惠山“竹茶炉”。如玉泉山静明园的“竹炉山房”、香山静宜园的“竹炉精舍”等名称,以及各处茶舍所陈设的竹茶炉。以下特依建构的时间及地点,略述乾隆茶舍的特色: 玉乳泉 玉乳泉   “玉乳泉”为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建于乾隆十年(1745)。玉乳泉位于香山之西,乾隆以此地“有泉从山腹中出,清?可鉴。因其高下,凿三沼蓄之。盈科而进,各满其量,不溢不竭”,遂建构白屋三间,位于三沼之后,偶来品茗俯泉涤尘。玉乳泉之名,取自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在丹阳县东北观音山的天下第四泉“玉乳泉”。“玉乳泉”名称虽来自丹阳,然乾隆曾于诗文中提示实因其泉清?,故取其名。“灵山必有泉,有不一其所。清?斯为最,因之名玉乳。”以乾隆对泉水的品鉴有道,有泉之处,亦必汲泉烹茶;因此选作乾隆鉴泉品茗处所。 玉乳泉茶舍( 现于北京香山静宜园内)   《御制诗文集》中所录静宜园“玉乳泉”诗,共有24首,其中曾多次谈及茶事。不仅如此,乾隆还在诗中数次提及于此处烹试顾渚茶、雨前龙井茶。   “林泉堪赏托。顾渚不须烹,云浆此?酌。”   “山泉经雨壮,石罅喷珠花。便拾松燃火,因揩瓯瀹茶。”   “奚必筠炉重烹瀹,神参海阔与天空。”   “岂必竹炉陈着相,拾松枝便试煎烹。煎烹恰称雨前茶,解渴浇吟本一家。忆在西湖龙井上,尔时风月岂其赊。”   “有茶亦可烹,有墨亦可试。仆人欣息肩,而我引诗意。一举乃两得,句成便前诣。”   “山泉不冻滴淙淙,小憩三间朴舍逢。已逸人劳可弗念,品甘况足适清供。”   玉乳泉是三间式建筑,乾隆每临此处皆以茶舍前方的沼泉烹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