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热概述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物热概述 定 义 药物热是由于患者因使用某一种或多种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亦为发热的常见病因。 近年不合理用药和各种新药的不断问世,其发率逐渐增多。 药物热发生机制 药物热发生机制 容易引起发热的药物 最为常见的药物: 磺胺类、两性霉素B、青霉素类、博莱霉素、更生霉素、青霉胺、抗组胺药、甲基多巴、苯妥因钠、阿托品、水杨酸类、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 较常见的药物: 头孢菌素类、利福平、链霉素、别嘌醇、硫唑嘌呤、西咪替丁、丙基硫氧嘧啶、肝素等。 偶见致病药物: 氯霉素、四环素、洋地黄类、胰岛素、中药等。 临床表现 典型的药物热总出现在用药后第7-10天,若以前接触过这次所用的药物,则可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即发现发热,个别病例可短至1小时或长达25天。 药物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任何热型均可出现。体温常在37-39℃,也可高达 40 ℃以上,可伴有皮疹、关节痛等。 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而无其它症状;有些出现不伴有体温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 药物热患者体温虽高,但一般情况良好(饮食、精神状态),心率也不很快。 诊 断 有学者对药物热的诊断提出了如下依据以供参考: ① 在应用抗菌药物后,患者体温一度下降,而继续用药,体温再次上升,且找不到其他病因; ② 原有感染性发热者,在应用抗菌药物后体温反较用药前更高,有的患者可追溯到有同样用药后发热史; ③ 发热或体温较前增高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且无继发感染证据,或患者虽有高热,但一般状况良好; ④ 对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原有疾病的症状正在改善或原无发热而用药后出现发热。 有上述任一项者伴或不伴皮疹、关节痛、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其他过敏反应症状,且在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迅速下降或消退,即可作出药物热诊断。 诊 断 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诊断: 1 、对待发热一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并通过各种辅助诊断进行综合分析,如为“药物热”,则缺乏明显的感染病灶。 2、 虽然体温超出正常 多表现为持续高热 ,但中毒现象并不显著,精神状态一般良好,也无慢性病容。 3、 除发热以外,常同时伴有皮疹,这更有助于药物过敏反应的判断。 4、 平时若有对食物或药物过敏的现象,尤应警惕药物热的可能。 治疗和预防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一般而言,患者的发热多在停药后的48~72小时消退,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或体内有明显药物蓄积者,停药至体温正常时间可能长达1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有利于药物的排泄; 重症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高热或超高热患者可同时进行物理降温; 酌情应用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及钙剂。 对于原发病(如感染)尚未控制者,治疗不能中断的患者,可行替代药物治疗。 治疗和预防 药物热的预防主要是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要有的放矢,用药简单、目的明确。对已有药物热和其他过敏现象的患者,尤应慎重。 发现药物热可疑时,要停药或更换其他的药物观察。 老人、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红斑狼疮、过敏体质患者在用药中出现发热,尤其要警惕药物热的可能。 总 结 药物热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特别是不伴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细胞增加等其他过敏症状者,尤为困难,常常误诊为原发病未控制和院内感染,从而加用或更换抗生素,导致病情延误,医疗费用增加。 因此临床对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或热退后体温再度升高者,要高度警惕要物热的可能性,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 * * 值得注意的是,钙剂、抗组胺药及解热镇痛药亦可引起药物热。 * * * * 值得注意的是,钙剂、抗组胺药及解热镇痛药亦可引起药物热。 *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