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学问”.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告别的学问”.doc

“告别的学问”   | 1 |∣睡着前,偶尔会出现这样的片刻:晕乎乎的,你整个人,仿佛在一片浓密的棉花地里漫步,因为睡眠的疲软几乎触手可及—那么柔嫩,那么温暖,那么怡人—然而,你还是攒起了仅剩的精力,重新捧起你的书,试着读完一整个章节,至少再多几页。 就在你为告别这一天作最后的努力,强迫自己穿越一片密密麻麻的文字田野时,在你沉重的眼皮前,突然跳出了一只你从未见过的野兽,样貌之诡谲,让你顿时忘却疲乏。你挣脱睡眠的拥抱,再次睁大困倦的双眼,又读了一遍方才掠过的那段文字,这次更加仔细。 通常,你会在此失望。让你觉得不落俗套,因此美妙无比,哪怕在初读时显得有点不合情理的那个词—原来只是你自己睡意蒙胧时的臆想。第一次读的时候,你不过是把它看成别的词而已。实际上,印在纸上的这几个字既合情又合理,也因此落入窠臼,毫无趣致可言。 难怪你老是在失望中结束一天。除了每日的固定份额,偶尔临睡前还能赚到外快。 | 2 |∣但这并不是你初读曼德斯坦(Osip Mandelstam)那首诗的体验。那天晚上,你捧在床上看的是他诗作的英文版,由两名美国人翻译:学者布朗(Clarence Brown)和诗人默温(W. S. Merwin)。 曼德斯坦所写的—或者该说,布朗和默温译成的—更确切地说,是你以为你读到的—是这样的几个字:“告别的科学。”它们一下子就从诗歌Tristia里蹿到你眼皮底下。 虽然已在半梦半醒之际,你还是被这几个字攫住了。 “科学?”你追问自己,“告别的科学?” 好奇心被勾起,你立刻重读这行诗。依然还是“科学”。曼德斯坦在Tristia开头写的是—至少根据布朗和默温的版本—“我学过告别的科学”。 虽然又开始打哈欠,你对此还是印象深刻,或许还感到不止一小点的安慰。 印象深刻,因为一般的诗人很有可能把“告别”形容为“艺术”,并因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妙笔生花。曼德斯坦可不。他大胆地选择了一种以精密准确为名、与情感忧伤势不两立、执拗于冰冷理性和坚实证据的智力活动。 不止一小点的安慰,因为曼德斯坦显然觉得,“告别”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可以精通的学问。只要下点工夫,任何人都能把它学会,哪怕是一向把“告别”视为生命中最艰难的课题的你。 | 3 |∣你始终相信,这世上有两种人:道别后至少转身向你再挥一次手才离开的人,以及道别后头也不回就一直往前走的人。 你当然属于前一种。你还不只是频频回望;若是送行,你甚至会站在大门外、月台上、公车站驻足不动,眼看着和你亲近的那个人走远,直到身影完全消失。 然而,你这辈子都在嫉妒那些毅然远走、绝不费神转身再笑一次、再挥挥手的人,因为说完再会后,他们的心已经飞到了别处,全神贯注于前路:他们自己的未来。 难道那些人,都那么无情无义? 还是他们只是比你务实而已? | 4 |∣你始终相信,这世上有两种愿望:可以实现的,以及门儿都没有的。 然而,一开始的时候,这两种愿望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有些人特别喜欢陶醉在自己衷心期许的愿望当中,却不付出任何行动来实现它们,如此而已。 当然,时日越久,那些愿望就越不可能实现。到了某一天,它们甚至不再是“愿望”,而是“春秋大梦”。 一旦到了那种地步,就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白日梦了。光是想到它们,那些一度为此痴迷的人就会开始摇头叹气。为什么没趁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做点什么呢? | 5 |∣没记错的话,读大学时第一次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电影、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的画时,你就迷上了俄国文化。一眨眼,这么多年就过去了;你陆陆续续发现了更多的俄国杰作,当然让你最初的迷恋变得更加强烈。 但你从没真正地有所作为;你从没好好研究过俄国文化,因为你总是告诉自己,时间多得是,你还是先做这做那吧。 不过,当你真把这把那做完了,你总会发现还有更多的“这”和“那”得做。 但你也不着急。俄国文化永远会在街头转角等着你。 于是,暑去寒来,物换星移,直到某一天,你听到一名好友死亡的噩耗—直到那一天,你才幡然醒悟,虽然俄国文化永远都会存在,你自己却在无声无息的消逝中。 即使是现在,这一刻,你心目中的“中年”仍是一个有点抽象的概念。似乎才在昨天,你还一口咬定它只会折磨那些和你没什么关系的人,甚至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仅仅是些电影和小说里的丑角。至于你自己的亲朋好友,他们永远都不会老。跟你一样,他们也属于那种无法用年龄去衡量的族群。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曾说,他在的地方,死神还不在;死神在的地方,他自己已不在了。这是他驱逐死之恐惧的办法。但你—你的招数更妙。年岁不止没来到你所在之处,它根本不可能存在。每一天醒来,你依然是你。如果你总是你,那么,今日之你又怎么可能和昨日之你,甚或二十年前的你有所不同? 跟伊壁鸠鲁的招数一样,这显然只是一套诡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