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视角下的词义调节和隐喻理解.docVIP

关联视角下的词义调节和隐喻理解.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联视角下的词义调节和隐喻理解.doc

关联视角下的词义调节和隐喻理解   摘要:整合词汇语用学对词义的调节方式和关联理论对隐喻的解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对隐喻的关联分析包括词义缩小和词义扩展两方面;其次,关联理论对隐喻的解释和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是互补的。 关键词:词汇语用学;关联;隐喻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93—03 一、引言 隐喻是连接心智与语言的纽带。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学者们就致力于研究隐喻的定义以及它在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的功能。但传统研究方法通常把隐喻视作几乎没有认知意义的修饰手段。到了20世纪末,隐喻研究开始进入了繁盛时期,特别是在认知科学的指引下,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就隐喻性思维和语言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参见Gibbs, 1994)。基于此,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向传统的隐喻研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对隐喻的研究应以神经和身体体验为基础,而非传统观点所倡导的那样。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都是以现代观点为其出发点的。 然而,这两种理论都把隐喻视作日常现象,却是基于不同原因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渗透在语言中是因为它渗透在我们的思维中。正如Lakoff Johnson(1980:153)所说的,“隐喻主要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实体,并仅仅是由语言衍生而来的实体。”在这种观点下,隐喻被视作不同认知域之间潜在概念映射的表层反映,这种隐喻的基础存在于认知而非交际中。 关联理论却认为,隐喻可以在语言交际中自然产生,这是因为我们能通过对语言松散的使用来传递可能模糊的复杂思想,但这一过程并不是隐喻性的。关联理论对隐喻的研究主要在于决定哪一个可能的明确义在某一语境下会被首先激活,而隐喻概念映现制约了词语产生明确义的数量和种类。 二、关联理论隐喻观与词汇语用学 关联理论对隐喻的研究是基于认知与交际这一框架的,它在话语理解方面提出的基本假设是人通常都会注意到可能与他们最相关的信息。人类认知系统的发展使他们的大脑能有效分配资源,从而去处理相关信息。由此,Sperber Wilson(1995:260)就形成了关联的认知原则: 人类的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就交际而言,Sperber Wilson(1995:260) 认为,每句话语都可以是用来引起他人注意的,从而就产生了关联的期待。这也就是关联的交际原则,即, 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意味着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从而可知,听话人会认为话语是和说话人的能力和意愿相一致的,并且是最相关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听话人都会认为该话语是值得其付出努力去处理的。 只有当某个新信息与旧信息相结合从而产生语境效果时,我们才可以说该新信息是相关的。语境效果可以由以下几种情况来实现:说话人的话语增强已有假设或与已有假设相矛盾;或把已有假设和新信息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隐含义。然而,信息的关联并不只是和语境效果(从输入信息和语境的互动中得来的)的数量和质量成比例的。它还应该与人处理信息所付出的认知努力相关。只有当某个假设被‘最佳处理’(optimally processed)时,该假设的关联度才是最佳的,即,可能性最大的语境信息被筛选出来,同时,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之间也得到了平衡。这种平衡可以理解为一种听话人总是试图在最小化认知努力的同时,实现最大化的认知效果的交互过程。关联的期待给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提供了标准。基于上述理论的话语理解过程包括两个方面:1.在构建对话语的解释时遵循最小努力途径(如,解决歧义和指称不确定,调整词义,补充语境假设,推理出隐含义等)。2.一旦关联期待得到满足,理解过程也随即停止(Wilson Sperber, 2004:613)。 下面将从词义缩小(lexical narrowing)和词义扩展(lexical broadening)两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观点。下例是一个工厂里两个工人的对话: (1)Joe: “Can we trust Bob to do as we tell him and defend the interests of us workers in labor union?” Mary: “Bob is a soldier!” Joe应该怎样理解Mary关于Bob的隐喻性看法?Joe关于士兵的心理表征概念包括许多有关Bob的特征。比如说,①Bob忠于职守;②Bob严格服从命令;③Bob从不质疑权威;④Bob和团队的目标一致;⑤Bob是爱国主义者;⑥Bob享受军人待遇;⑦Bob是部队的战士。因为Mary使用soldier一词来形容Bob,所以①—⑦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激活。但由于Joe的问题提及了信任、照某人说的做和捍卫利益等内容,以上7点中的某些特征的可及性会更强。基于关联理论的理解步骤,Joe运用可及性因素来考虑上述诸特征后,认为④能满足他的关联期待,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