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针灸治疗寒湿型泄泻的临床观察.doc
                    温针灸治疗寒湿型泄泻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寒湿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泄泻患者,按中医辨证属寒湿型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寒湿型泄泻患者40例,治疗1~2次即愈。结果 40例患者中,一次治愈28例,占70%,二次治愈12例,占30%,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温针灸治疗寒湿型泄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艾灸;寒湿型泄泻 
  笔者在2009年7月~2011年7月共收治40例寒湿型泄泻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符合中医内科病症诊断标准。我科于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40例寒湿型泄泻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龄12岁~60岁,平均年龄54岁,均为急性发病,病程1~2d,均未用药物治疗。 
  1.2诊断标准 ①病前常有外受寒凉、内伤饮食寒冷史,急性起病。②常见大便次数增多,质稀如水货完谷不化。③兼有腹胀、腹痛、纳呆症状。④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 
  1.3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先在天枢穴上巨虚穴附近寻找最明显压痛点,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取用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3mm×40mm的毫针直刺上述穴位上,先补后泻,得气后在天枢穴上置一温灸器,取5cm大小的艾条2支置于温灸器内,在下巨虚穴将2cm大小艾条置于针柄上,从下端点燃,在其穴皮肤上置一防烫板,以防烫伤,留针40~60min,针1~2次即愈。 
  2结果 
  2.1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大便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无效:大便次数无减少,其他症状无改善。 
  2.2结果 40例患者中,一次治愈37例,二次治愈3例,总有效率为100%, 
  3典型病例 
  金*,女,38岁,2007年8月20日初诊,泄泻半天,因着凉后大便溏泻,腹胀,腹痛,矢气频,窘迫难忍,大便10余次,质稀如水,便后觉腹中舒适,口淡不渴,纳呆,身体沉重困倦,恶心欲吐,喜暖,无脓血,无里急后重,无发热。恶寒,精神萎靡,面色发白,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查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诊断:寒湿型泄泻,辨证:外感寒湿之邪侵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清浊不分,传导功能失司而引起,其病位在肠。治则:温化寒湿,取穴:天枢,上巨虚,依上述方法操作,一次治愈。 
  4讨论 
  寒湿型泄泻是夏秋季节多发疾患,一般认为是由于肠道菌群功能失调所致。中医学认为泄泻与脾的关系密切,脾的运化功能受损则湿自内生,升降失调,水谷并走于下而作泄泻,湿邪为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脾虚湿盛是其发病关键。《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脾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飱泄,食不化。临床可见大便清稀似水,腹痛肠鸣,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少,苔白滑,脉弦紧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辩证施治。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穴,为大肠经之募穴,是脏腑经气聚集输注之处。《胜玉歌》曰: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上巨虚为大肠经的下合穴,合主逆气而泄。二穴合用共有止泻之功。《本草正》云: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善于温中、逐冷、除湿……或用灸百病。现代研究证实,艾灸时产生近红外线,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动能量[1-15]。温针灸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其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取穴少,疗效显著,且1~2次即愈,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华云.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1996(10):17-18. 
  [2]杨为霞.滋肾调冲止血方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6. 
  [3]赵志勇.前列疏胶囊治疗脾肾气虚兼痰瘀证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 
  [4]柯建民.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 
  [5]杜晓萍.化坚Ⅱ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9. 
  [6]陈月玲.蒲皂愈炎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8. 
  [7]杨丹.蒺参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8. 
  [8]蒋艳姣.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学院,2009. 
  [9]徐修刚.肝纤溶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8. 
  [10]张汉泽.舒列安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