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湿地?失地!.doc
湿地?失地!
曾经这里风景优美,曾经这里水量丰沛,但现在它们却有些满目疮痍,有些面目全非,它们,在呻吟、在呜咽、在哭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名为《蒹葭》的古诗为很多人所熟知,其中描绘的意境,可谓美轮美奂、引人遐思,事实上诗中美景指的就是湿地。
然而,曾几何时,在人口急剧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那些充满诗意的场景已经或正在消失,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湿地,正在步步退缩,逐渐沦为失地。
沙漠紧逼若尔盖湿地
说起若尔盖湿地,很多人或许不是很熟悉,但是,一说起红军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想必就是妇孺皆知了。红军长征路上走过的那片草地,就位于若尔盖湿地境域内。
若尔盖湿地是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有黄河“蓄水池”之称和“中国西部高原之肾”之誉。发源于青海巴颜格拉山的黄河,自西向东,迂回曲折,在若尔盖县唐克乡形成了壮美的黄河九曲第一湾。若尔盖湿地的沼泽面积最广阔时曾达到3000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
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人们在若尔盖沼泽湿地挖掘排水沟渠、修建截水工程,彻底断绝了沼泽湿地的水源补给。随着沼泽湿地疏干排水,沼泽植物群落向草甸方向变化;同时由于气候变暖、鼠害猖獗等自然原因,这片本应是泥水相和、人烟稀少、枯水期能为黄河提供45%水量的原生态高原湿地,现在却是另一番景象——泥沼已变成了硬梆梆的地面,人踩上去绝对不会陷下去,甚至汽车开上去都没有问题;而每走上几公里,就可以看到为旅游开发而设的藏家乐帐篷,帐篷旁边,游客们不时围着当地人特地提供的马或者牦牛拍照,好不热闹。
而除了人为的影响,鼠患也在吞噬着湿地的健康,目前,若尔盖湿地被高原飞鼠和地面鼠困扰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800平方公里,其中严重困扰的土地面积是4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每隔半米到一米的距离,就能看到一个老鼠洞。这么多的老鼠,不但会破坏地表植被,还会直接啃噬草根,加剧草原的沙化。在湿地旁边远眺,在人视线所及的天边,已经能看到黄土裸露的高原,黄土上,只零零散散长着一些稀疏的沙土植物,显得分外孤独。
若尔盖湿地环境的恶化已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四川省先后通过湿地保护工程、川西北沙化工程等,对若尔盖湿地的局部地区进行了治理,采取的填堵排水沟、提高湖泊水位等措施,使一部分湿地得到了恢复。但令人痛心的是,治理的速度还是赶不上湿地沙化的速度。如今的若尔盖湿地,仍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蔓延着沙化的面积……
“千湖之省”,美名不再
自古以来,湖北素以“千湖之省”誉满天下,星罗棋布的湿地水域不仅成就了湖北引人入胜的水乡风光,其丰富物产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随着人为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湖北全省的湖泊水体已大面积萎缩,污染也日趋严重。
统计数据表明,湖北省的湖泊总面积从60年代初的8000多平方公里已缩减至目前的2300平方公里,减少了40%。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数量,已经从1962年的1066个减至如今的260多个。时至今日,“千湖之省”的美誉只怕仅是过去荣光了。
“千湖之省”的悲剧只是一个缩影。据调查,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已由102个减少至如今的2个,仅剩下洞庭湖和鄱阳湖。“今后,如果洞庭湖和鄱阳湖都与长江断开的话,长江就成了一条光溜溜的水渠,将失去吞吐洪水、自然补水、调节气候的大部分功能。”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痛心地说。中科院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近年来我国西南五省的持续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大量消失不无关系。
北京的湿地只剩下“零头”
你相信吗?北京以前可以种植“水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的数据提到:1573年北京的湿地面积为5700多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20世纪50年代湿地面积已“退化”到2568.23平方公里;近50年来北京的湿地总面积更减少了2000多平方公里,到2009年只剩下不及当年“零头”的526.38平方公里,仅占辖区总面积的3.13%。
当前,北京空气污染备受关注,那么湿地对减少污染是否有益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高吉喜对此进行了“科普”: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于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特征植物。湿地内这些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释放氧气,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因此尽量多留湿地便能少中“霾伏”。
“洞庭熟,天下足”之虞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世人曾称“洞庭熟,天下足”,但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洞庭湖区而今却备受生态危机的困扰。近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