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天然辐射源(natural sources of radiation) 在人类生存环境中,天然存在着多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称为天然本底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环境介质辐射、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等。 1.宇宙射线(cosmic rays) 从宇宙空间发射而来的高能粒子流,由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组成,不同时间、不同纬度、不同高度其强度不同,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受地 球磁场作用偏向两极高 纬度地区。 星球碰撞、爆炸等形成的微粒在宇宙空间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的高能粒子流。主要成份是P(占83%-89%)、α(10%-15%),还有一些重元素的核及高能 电子(1%-2%),能 量为103-1014MeV。 系列衰变有铀系、锕系和钍系三种,其共同特征: 3、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 环境介质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渠道(例如通过呼吸、饮食进入人体)进入生物体内。在人体内的内照射剂量率约为1.52mSv/a。 二、人工辐射源(man-made sources radiation) 放射性落下灰,除局部污染 外,部份进入地球表面大气 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形成带 状沉降或全球沉降。 2、 核动力及生产、使用放射性核素的公司、部门、企业等排出的“三废”或意外事故释放出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局部污染。 3、医疗照射和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放射源 A、X线诊断的照射 B、核医学诊断与治疗 C、肿瘤放射治疗:X刀、γ刀、加速器等 D、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放射源:含226Ra、3H、147Pm等发光涂料刻度的仪器、钟表、火灾报警器、安全检查的X线机等。 三、环境放射性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 1、直接进入:消化道食入、呼吸道吸入、皮 肤、粘膜、伤口侵入。 2、生物循环:经食物链进入。 食物链: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通过食物和水由消化道进入体内的全部行经过程。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是研究核射线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引起生物机体的的变化和反应。 分为若干性质不同且又互相联系的阶段: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化学阶段和生物学阶段。其效应分为原发性效应和继发性效应。 一、原发作用(包括物理、物理-化学、化学阶段) △物理阶段:射线作用于生物体,将部份或全部能量以电离,激发的形式转移机体,使机体组织获得能量,这一阶段时间很短,约10-16-10-18S。 物理-化学阶段: 机体吸收辐射能后,首先发生分子水平变化,特别是使生物大分子损伤。分子损伤机理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生物体内具有活性的大分子直接接受射线能量,由于电离和激发作用,导致产生化学断裂,分子结构改变,引起功能和代谢障碍。 间接作用:射线作用于机体内小分子,产生水自由基(氧化自由基)等原发辐射产物(*H、*OH、*H2O、*H2O2、*e-aq),再对生物大分子作用,引起损伤,由于机体细胞含水量很高,该损伤作用严重。 自由基(radicals): 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而能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和化学反应 性,存在的时间极其短 暂。 射线作用于水分子→激发→不稳定的高能态→化学键断裂→氢自由基或氢氧自由基 水分子被激发: H2O→H*+OH* 水分子被电离: H2O → H2O ++e- H2O +→H++OH * e-+ H+→H* e-+ H2O → H2O- → H*+ OH- e-+ H2O →e-aq eaq是水分子电离产生e-的动能耗尽被水分子俘获形成的水化电子,有极强的还原性。 ②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造成体内包括细胞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核膜等生物膜的损伤,使生物膜的能量传递、物质转运、信息识别等功能受到影响。 ③使细胞蛋白质氧化、脱氢,造成蛋白质失活,结构改变,化学键断裂或使蛋白质交连、聚合,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正常功能。 ④糖链断裂或失活 △化学阶段: 大分子物质的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DNA和蛋白质合成、代谢均受到抑制,组织中的DNA含量减少,分解产物增多,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出现负氮平衡。 辐射靶细胞损伤 细胞三种“死亡”方式: ①立即死亡:数百Gy---细胞内蛋白质凝固; ②“非分裂死亡”或“间期死亡”--- 数十Gy, 终止代谢活动,细胞崩溃、溶解; ③“细胞死亡”或“分裂死亡”---几Gy后,还有几次分裂,就不再分裂了;丧失继续增殖的能力。 二、继发作用-辐射的生物学基础 由于原发作用导致生物大分子损伤,造成细胞微细结构的损伤和破坏,甚至引起细胞死亡。在细胞损伤基础上,引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