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秦兵马俑与阳陵俑艺术特色之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秦兵马俑与阳陵俑艺术特色之比较

秦兵马俑与阳陵汉俑艺术特色之比较 黄倩茜 【英文标题】A Comparison of Artistic Characters between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Emperor Qin Shihuang and the Terracotta Figures of the Han Dynasty in YangLingHUANG 【作者简介】黄倩茜(1973-),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艺术系教师,主要从事绘画艺术教学与研究。 西北大学 文学艺术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内容提要】 秦兵马俑和阳陵汉俑都是写实主义作品,其重视头部塑造,运用适度夸张的手法,绘塑结合,采用群塑的形式,是它们艺术特色相同之处,但二者大小比例不同,夸张和概括的程度不同,表现手段不同,模塑多少不同,则构成它们艺术特色的差别。 【关 键 词】艺术特色 写实主义 塑 模 ??? 秦始皇陵兵马俑与汉阳陵彩俑是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相继面世的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前者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后者则被赞作“东方维那斯”。多年来,研究者对秦俑和汉俑各自的艺术特色,曾从不同的视角做过不少有益的研讨,但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似乎并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这方面做些探索,以求教于贤达。一历史上有“汉承秦制”的说法,其中也包括艺术品的制作在内,这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汉俑的陶塑艺术直接受秦俑艺术影响”;“汉景帝距秦亡不远,相隔只有50年时间,艺人的传授不过跨代,甚或还是当年的修陵人。”[1](P195)惟此,比较秦兵马俑与阳陵汉俑的艺术特色,首先需要找出二者一脉相承的地方。据我肤浅的考察,觉得它们艺术特色的相同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写实主义手法的运用。秦俑运用写实主义手法,早已是人们的公论。而最能说明这方面意义的依据,莫过于秦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同大的事实。有研究者甚至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指出“秦俑形体的比例基本适宜、合度”,“细部的刻画也符合解剖学原理”[2](P240)。艺术品如此细腻地仿真,无疑是写实主义手法的典型运用。阳陵汉俑从整体塑造来看,其合乎人体与动物体的比例,体现出了一种艺术的求真精神。制作者还别具匠心,特意为陶俑安装上能活动的木制双臂,并着衣施彩,力求逼真。这种极力仿真的做法,在一些细微之处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头发束敛以“陌额”,小腿著有“行縢”等等。诚如学者所指出的:“以高度成熟的写实主义手法塑造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是阳陵汉俑最大特色之所在。”[3](P6) 其二,重视头部塑造。头部是人体或动物体最能传达情感和特征的部位,通常都是艺术家努力表现的关键地方。无论是秦兵马俑,抑或是阳陵汉俑,对于头部的塑造,皆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大家知道,秦俑头的塑法是最复杂的,而且技艺多变。其“先借助于模作出头的粗胎,堆塑出后脑勺,贴接上耳杂,捏塑或把模制的发髫贴接于头的右侧,再精工刻画眼、眉、口、胡须等细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2](P240)。如此复杂的工艺流程,说明了制作者对头部塑造的高度重视。对于马头的塑造也同样重视,就连马的牙齿这个相当隐蔽的末节亦颇费匠心地雕了6颗牙,以示马正处于青壮期。阳陵汉俑继承了秦俑这一传统,于“头部的刻画尤为精到,五官周正,表情愉悦,反映了个个具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3](P6)。阳陵动物俑的塑造也有同样的特点,如“牛头的塑造,更为精彩,上阔下狭,颊似斧砍,吻如圆椎,有棱有角”,“眼如铜铃”,“嘴角下弯,鼻孔张大”[3](P6)。制作者仅仅通过牛头,“就把牛那种憨态十足、力大耐久又有点倔强的性格和盘托出”[3](P6)。 其三,适度的夸张。夸张是艺术家最常使用的表现手法。秦俑和汉俑的制作者,都善于抓住关键性部位,给予适度夸张,以突现主题。众所周知,东方人面部轮廓较平,眉毛几乎没有什么厚度,如果完全按照真实的眉骨眉毛塑造,势必平和圆润。这样近看尚可,远看则模糊不清。秦俑制作者在这里采用夸张的手法,加大眉毛的厚度,把眉骨塑得棱角鲜明。如此一来,便把面型显示出来,“近看觉得细致,远看面目明快、清晰”[2](P238)。其他像胡子等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或让它飞起来,或让它立起来,或让它翘起来。“这种夸张使人并不觉得不真实,反而感到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2](P238)。如上述秦俑那样的适度夸张,在阳陵汉俑中也屡见不鲜。像人耳朵高于连接双眼的延长线,腰、腹、股的长度被相应加大等,都是很突出的例证。“这样做的结果,既避免误视,也收到了像戏剧人物画眉、描眼那样的艺术效果”[1](P192)。 其四,塑绘结合。秦后马俑和阳陵汉俑作为古代绝塑,均还具有塑绘相结合的特点。今日重见天日的秦俑,呈一种青灰色,但在2000多年前埋入地下时其色彩却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nc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