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4课 物质活与习俗的变迁_特色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4课 物质活与习俗的变迁_特色教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特色教案】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几十年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人口多,国家底子薄,加之“左”的思想干扰,贫穷落后的状态仍未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难点:社会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男人的发辨几乎成为近三百年时中国人的代表性装扮。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他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的前面。【原因:主张改革,救亡图存】 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 阅读课文,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哪几个方面的变化?【衣食住俗】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鸦战-1949新中国建立】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服装演变: 演变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特点:打上半殖民地性质色彩】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洋】,有人穿粗布大衫【土】,还有人穿旗袍【老】,学生装【新】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潮】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特点:五花八门,中西服饰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的对抗】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1、中餐 四大菜系 口味特点 特色招牌菜 鲁菜 清香、鲜嫩、味纯 葱烧海参、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奶糖核桃肉 粤菜 鲜、嫩、爽、滑 三蛇龙虎会、龙虎风蛇羹、油爆鲜蟹仁、蝐油鲜菇 川菜 味浓、重辣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一品熊掌、麻婆豆腐、干烧岩鲤 淮扬菜 清淡、味甜 叫花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鲫鱼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居住建筑: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风俗习惯:西俗风尚变革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变化表现: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历史纵横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①,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即今农历 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遇到灾荒,流离失所,冻饿而死于路途中是常有之事。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nc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