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细胞遗传学知识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胞遗传学知识总结

着丝粒(centromere) 是染色体上染色很淡的缢缩区,由一条染色体所复制的两个染色单体在此部位相联系。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序列。 包括3种不同的结构域: 1. 着丝点结构域(kinetochore domain):纺锤丝附着的位点;2.中央结构域(central domain):这是着丝粒区的主体,由富含高度重复序列的DNA构成; 3. 配对结构域(pairing domain):这是复制以后的姊妹染色单体相互连接的位点。 着丝粒的这三种结构域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并不独立发挥作用。正是3种结构域的整合功能,才能确保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有序分离。 发芽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着丝粒由125bp左右的特异DNA序列构成,其它模式生物包括裂解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以及人类,它们的着丝粒均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但序列均不同。 染色体着丝粒中与纺锤丝相连接的实际位置,微管蛋白的聚合中心,由蛋白质所组成。 与着丝粒的关系:着丝粒是动粒的附着位置,动粒是着丝粒是否活跃的关键。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点,位于着丝粒的两侧,各指向一极。 功能:姊妹染色单体的结合点 着丝点的组装点 纺锤丝的附着点 着丝粒的功能高度保守 在染色体配对及维系生物体遗传信 息稳定传递中起作重要作用。 组成(DNA-蛋白质复合体):着丝粒DNA:不同的生物中具有特异性 ,着丝粒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是保守的 。 水稻着丝粒DNA的组成:CentO:155-bp重复序列,CRR:着丝粒特异的逆转座子。 在活性着丝粒中,着丝粒特异组蛋白H3(CENH3)取代了核小体组蛋白八聚体中的组蛋白H3, 形成含CENH3的核小体。因此,CENH3是真核生物内着丝粒的根本特征, 是功能着丝粒的共同基础, 可作为功能着丝粒染色质的识别标记。 着丝粒分裂:正常分裂(纵向分裂),横分裂或错分裂(misdivision)。说明问题:着丝粒并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一个复合结构, 断裂的着丝粒具有完整功能。 分散型着丝粒又称散漫型着丝粒(holocentromere)又称多着丝粒(polycentromere) 某些生物中,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不是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而是整个染色体上都有分布,或2个或2个以上,纺锤丝可以与染色体上的许多点连接。 特点:细胞分裂中期,与赤道板平行排列 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平行地向两极移动 X射线照射,染色体断裂,无论断片大小,均能有规律地走向两极 偏分离现象:基因杂合体Aa产生的A配子与a配子的分离不等于1:1 验证方式: 人类新着丝粒: 结构不同于普通的着丝粒,通常不具有高度重复的α-卫星DNA 可以组装成动粒并行使着丝粒的功能 16条染色体上发现了40多个新着丝粒 端粒: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端粒DNA和蛋白质组成。其端粒DNA是富含G的高度保守的重复核苷酸序列。 组成: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端粒DNA序列由(5‘-TTAGGG-3’) 反复串联组成 拟南芥类型的端粒DNA序列(5‘-TTTAGGG-3’)在大多数被子植物中存在,如玉米,小麦,大麦,水稻以及番茄 洋葱及其相关物种中没有相似的端粒DNA存在,它们染色体的末端是由高度重复的卫星DNA和/或rDNA组成 结构:端粒DNA的3ˊ末端较5ˊ末端伸出12~16bp 的一段弯曲呈帽状结构,在端粒酶(一种核糖核蛋白,含有RNA分子 )作用下,形成t-loop结构。 功能:染色体的自然末端 对染色体起封口作用 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 端粒酶维持着端粒的长度,它在胚胎干细胞中高度表达,使得胚胎干细胞不断进行分裂却不会遭受染色体损伤。绝大多数成体细胞缺乏端粒酶,导致功能DNA的逐渐丧失。 端粒被认为是细胞有丝分裂的“生物钟”,随着细胞分裂的不断进行,端粒逐渐缩短。当其长度减小到一定临界值时,细胞趋向衰老、死亡。 在恶性肿瘤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以延长端粒,弥补因细胞分裂而造成的端粒缩短,从而使细胞无限增殖恶化,甚至使癌细胞永生化。 自主复制序列(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DNA sequence, ARS:是DNA复制的起点,酵母基因组含200-400个ARS,大多数具有一个11-14 bp,富含AT的共有序列(ARS consensus sequence, ACS)。含有这一序列的质粒能高效转化宿主细胞,并能在细胞中独立于宿主染色体存在。 次缢痕的特点: 在一个染色体组中,次缢痕的数目因物种而异,但至少有一个 次缢痕通常在染色体的末端,86%的物种中次缢痕位于染色体的短臂末

文档评论(0)

gov4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