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 公元1895年是中国及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大清帝国被日本打败,古老的中国文明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下奄奄一息。虽然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倚仗船坚炮利逼迫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但中国人直到败于日本之手,才终于从“四千年一大梦”中惊醒。面临“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先进中国人,开始思索中国何以衰败到此种境地,如何可以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之中。换言之,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人大规模思考中国国家认同及其国际地位的转折点。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在欧洲爆发这20年间,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世界观等多方面均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已彻底失效,认识到坐井观天只能将中国进一步推入深渊。他们以“穷则变,变则通”的心态,寻找救国之道及新的国家认同。救亡图存成为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向西方学习,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一时成为部分中国精英阶层心目中的救世良方。他们主张“保中国,不保大清”,主张西体西用;主张放弃落伍的“朝贡”制度,建立现代外交体系;主张放弃儒家文化,彻底向西方学习,打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德、赛”(即民主和科学)二先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从农历到西历的转交,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的转变,从“不谈国事”到人人竞谈时务的转变。在变革的洪流之下,执掌中国意识形态两千年之久的儒家文化似乎毫无招架之力,从秦朝开始实行的专制制度也霎时瓦解。1912年,中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吐故纳新和寻求与世界接轨的时代。 在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战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对一战的反应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界定什么是中国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本书所谓的中国“国际化”,实指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不但有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及国际体系的动力及意愿,而且主动采取各种手段、方式及政策进一步推动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以及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多层次的接触及交流。中国的国际化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认同及国际地位严重关注的结果,一战的爆发则为其注入了一针强烈的催化剂。一战时期的中国固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政治上分崩离析、一盘散沙,经济上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国际上地位低微、处处受人制约,但不可否认的是,同一时期的中国恰有春秋战国时期之特征,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治上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竞相走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的复兴及国际化献计献策,身体力行。换句话说,一战时期的中国颇有些像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中所写:“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昧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似乎拥有一切,我们好像又一无所有。我们会直接进入天堂,我们也可能进入地狱。”在这样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矢志变革、立意维新成为自甲午战争以来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充满世界眼光及前瞻意识的一代新人,取代汲汲于“圣贤之书”的举人、进士,成为新社会的主导力量。陈独秀(1879—1942)、蔡元培(1868—1940)、梁士诒(1869—1933)、李石曾(1881—1973)、晏阳初(1890—1990)、顾维钧(1888—1985)、王宠惠(1881—1958)、陈锦涛(1870—1939)等一大批社会精英,立志要一扫中国落后、贫弱之形象,推动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并寻求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认同形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积极主动、充满创新意识的中国外交新思维问世。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指出,正是中国当时的积贫积弱,无实力可凭,才使梁士诒、顾维钧等利用一战的爆发,书写了一曲绝妙的外交乐章。长期以来,治北洋史的人大都认为弱国无外交。殊不知,只有弱国才懂得外交的重要,因为外交与它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对弱国而言,外交是它们在国际环境中赖以求生的唯一法宝。相反,倒是对大国、强国来说,外交的重要性则略逊一筹,因为它们有实力作后盾。大革命后的法国在著名外交家塔列朗(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的精心策划下,虽战败却能够出席维也纳会议,未蒙受重大损失,甚而继续跻身强国之列,此乃弱国外交的经典案例。在北洋时期的中国,胸怀韬略的一代外交家、政治家及许多“外交政策群体”成员所依赖的是他们的胆识、学养及对国际事务的深刻理解,以及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与民心。一战的爆发为他们施展才华、推动中国国际化提供了历史契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最大转变可能还是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民族主义同国际主义的兼收并蓄以及“外交政策群体”(foreign policy pub

文档评论(0)

qnc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