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运用伏气温病理指导治疗顽固性口疮.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用伏气温病理指导治疗顽固性口疮

运用伏气学说指导治疗顽固性口疮 摘 要:以伏气学说为立论,结合气候环境特点,从整体观念系统地论述顽固性口疮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及处方用药,并通过临床疗效验证其证治规律,同时附上跟随老师诊治实例二则,以供参详。 关键词:伏气学说 顽固性口疮 辩证论治 顽固性口疮是指口颊、舌、牙龈、唇部等部位出现的深浅不等圆形、椭圆形溃疡性损害。因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规律,间隔时间长短不一,又称复发性口疮,即西医的反复性口腔溃疡。本病病名最早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由于医者多受“热盛则腐肉”理论的指导,临床上多投以清热泻火解毒、敛疮生肌药,效果欠佳。本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不仅与自身体质因素有关,也与气候环境因素有密切的联系。经大量文献记载和临床实践证明,本病与伏气有一定的联系,现从伏气学说的角度系统地论述其病因病机,辩证及治法。 伏气学说理论 伏气学说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1]有学者综观《内经》之论,对伏气温病的认识可归纳以下几方面:①冬感寒邪是温病的病因;②寒邪侵袭,郁于体内,蓄积日久,寒极生热是温病的病机;③从感邪到发病有一段“邪气留连”于体内的潜伏过程;④病邪在体内有一定的伏藏部位;⑤温病的发生多在春夏二季;⑥精,具有抵御外邪的功能。[2]随着伏气学说的发展和完善,后世医家在继承《内经》伏气学说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伏藏下来的邪气不一定是温邪或都变成温邪,伏气所致疾病也不一定都是温病。 如清代叶子雨在《伏气解》一书中指出“伏气之为病,六淫皆可,岂仅一端。”刘吉人在所著《伏邪新书》指出“夫伏气有伏燥、有伏寒、有伏风、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这就突破了伏气学说“伏寒化温”或“伏阳致温”等的局限性,极大地扩大伏气学说的适用范围,使其更广泛地指导临床实践。 顽固性口疮的病因病机 根据伏气学说理论,六淫皆可成为顽固性口疮的病因,六淫致病后伏藏于体内,或有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待机体受到一定的诱因后而发,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如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卷九中提出:“ 疮疡之病,因寒邪伤营,血涩气阻,积郁成热,肉腐为脓。阳盛则红肿而外发,阴盛则黑塌而内陷。其轻则疥癣之疾,其重则腹内之病L型菌、幽门螺杆菌、肠道寄生虫等有关[7],这符合伏气温病“六淫皆可”,同时在一定的诱因下,溃疡反复发作,这也符合“邪气潜藏,伏而后发”的特点。 2.3 顽固性口疮的不内外因 现代人嗜食肥甘厚味,腥香焦燥,这些物质在脾胃中难以运化,常年累积下来沉在脏腑之中,便化为湿邪。据膳食调查显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冠心病等与膳食营养摄入不当有关的慢性疾病显著增多,这些疾病都确切显示现代人的营养过剩。“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8]由于高粱厚味难以运化便化为湿邪潜伏于脏腑中化热化火成疮疡。同时由于工作的繁忙,导致睡眠时间远远不足,再加上工作的压力,身心过于疲劳和睡眠质量变差,这就极大地耗散阳气,使先天之精得不到固护而倾劫。正如吴鞠通所说“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均可导致阴精亏耗,失于封藏。” [9] 顽固性口疮的辩证论治 先天稟赋不足和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均为顽固性口疮的致病因素,结合岭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六邪中以湿邪和火邪为主要,现根据证候类型来论治。 3.1 先天稟赋不足 先天稟赋不足多以素体阴精亏虚,或久病伤阴为主,心阴暗耗,肾阴不足,阴虚则火旺,虚火潜藏,待到一定的诱因便引动虚火上炎。足少阴经循喉咙,连舌本,散舌下,心开窍于舌,虚火上炎,熏蒸口舌,故发生口疮。证见口疮反复发作,灼热疼痛,疮周红肿稍窄,口燥咽干,手足心热,或有盗汗、咯血,或烦热易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方以大补阴丸或知柏地黄丸以滋阴清热,填补肾精。其中黄柏、知母清泻相火而保真阴,熟地黄、龟甲或六味地黄丸滋肾阴填肾精以制虚火。[10]处方时应注重滋肾阴益肾精以培先天之本来断绝邪气伏藏的基础,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3.2 湿邪—伏湿 湿邪偏胜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是指久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调或后天不足,脾气亏虚,从而水湿不运而滞留于机体,久而久之脾阳不升,浊阴不降,化生湿热,上熏口腔而成腐。外湿是指久居湿地,湿邪循肌肤而入伏于体内,蕴蒸化热而致口腔溃破。 3.2.1 如脾虚湿胜则证见口疮反复发作,疮周红肿不明显,病情迁延不愈,伴有头身沉重,口粘不渴,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时有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有齿痕,苔滑腻,脉细或滑;治以益气健脾渗湿,方以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加减,其中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祛湿,平胃散燥湿和胃。 3.2.2 如汗出复浴冒雨湿,湿舍皮肤

文档评论(0)

kpky39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