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目前主流社交网浅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前主流社交网浅谈

一 SNS社交网络(怀念校内) 首先谈下曾经很火的校内网(现是人人网)和开心网。到我上大学那个时候。学生中流行的是校内。迄今为止还是很怀念当时的校内的。怀念——一方面作为学生时代人的单纯,那个时候的校内也单纯,不杂。当时校内能拉住用户的心,我想有这几方面: 校内网,顾名思义,立足校内人群。当时有点感觉是我们自己的平台。目标客户的定位十分准确。在当时也确实都是大学生在里面交友,聊天,讨论。 实名制,这一点也很重要。可以通过真名找同学。认识的人。还记得我当时靠校内找到了失去多年不联系的小学同学,那个时候就是想方设法完善自己的界面,信息。让我的同学很准确的找到我。所以实名制这一点还是相当不错的。 前几年,SNS开始盛行。作为一个互联网新概念,新人都非常愿意去尝试。 也许很多人对校内的远离也是随着校内网本身的转型而来的。2009年,校内网改为人人网。陈一舟很可能是想将校内网范围扩大化,成为全民性质的社交网络。由校内人上到人人都能上。 当时我们在校的同学都是比较抵触的。因为很多话我们不想在QQ上说的,都会跑到校内上去说。毕竟QQ里有家人,有认识的人。校内却是一个我们学生自己的平台。可以吐槽,发泄,发表感言。自从校内变成人人后。我们发现好多无关的人也进来了,接着媒体进来了,企业进来了,也出现类似QQ空间的钻了。有VIP了。送礼物还要钱了。还记得当时Nike进来,我们已经感受到人人商业气息越来越重了。原本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传自己的照片。写自己的东西。可是现在变杂了之后,我们也开始注意自己的隐私了。 后来人人也有改进。我看到有这么几个方面。1、出现了小站。里面是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在一起交流的。比如喜欢音乐就有音乐小站。里面提供关于音乐的信息。2、出现了公共主页。比如有天秤座公,毕业生,创业。也就是具有共同身份的人聚集的产所。3、出现了小组,这个有点像QQ群。就是用户自建的,成立小组,一起交流。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那就是应用程序。之前校内作为单纯的SNS平台。用的多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后来出现了各种应用程序。之前很火的比如开心农场。结果大家都去玩偷菜去了,包括我当时也一度在里面玩的很深。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原本社交的功能就下降了,大家都改去玩应用了。人,都有厌倦的时候。不可能对一个应用如此钟情。应用渐渐不玩了,而原本社交的初衷也兴趣下降了不少。 然后再来看看现在的人人,除了极少的同学信息然后就充斥着暴力,低俗的东西。到处的转载,分享。商业化,娱乐化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偶尔打开之前玩的农场。界面上也都是大众,可口可乐等一些商业化的东西。 哈哈。现在人人网的情况就是原本是校内的人陆陆续续不怎么玩了,甚至离开了。原本不是校内的人在千方百计地想进来。这让我想起了《围城》城里人想出去,城内人想出来。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改名的哪回校内是被日本收购了。结果大家一知道就开始排斥。现在我们至少不会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里面了。。。 最后提下开心网,我没玩过,08年起来的,比校内晚两年,立足的是白领阶层。之前准备运营上市,现在就连人人网都竞争不过了。 二 关于豆瓣(交流社区) 豆瓣创办于2005年。我大概是在09年玩的。当时上豆瓣主要是看影评和书评和乐评。到现在还有一个习惯,比如我看了一部好电影,一本好书。都会来豆瓣写写自己的影评,书评。然后和别人一起讨论。 豆瓣总体布局,我非常喜欢。简单,他是以浅绿色调为主。 豆瓣创始人杨勃认为“人”是中心。他总结豆瓣的核心思想“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用户和用户之间有很多互动的可能。豆瓣内容形成的起点,是主动型的网民提供的自己所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的清单,相关评论和博客。这些内容提供了很多个基础节点,这些节点之间又因为网站技术系统所提供的相应功能,例如条目、“标签”或网站推荐,开始产生各种联系,从而编织出内容的基本网络。 豆瓣的社区提供了一种以“兴趣爱好”为纽带扩展人际关系的可能。这种关系的形成无需刻意,它更多地是伴随着内容关系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但是,也正是这种基于兴趣的人际关系,更加富有黏性,更加牢固。 我们可以看看豆瓣的网络架构: 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 其中书,是豆瓣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基于书评,读者交流这一社交化平台。然后通过当当网,卓越网这些购书平台合作。人们可以直接网上购书了。 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 在这里,用户记录了自己的行为。比如收藏,转载,评论,交友等等。非常的有针对性。 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 同城活动,许多白领,学生常去的地方。里面可以了解和发布信息。小组参与讨论的。就一个话题。各抒己见。友邻相当与交友平台。可以发私信。就是豆邮。 补充:豆瓣最近也出现类似微博的功能了,叫豆瓣说 共同主题、意见领袖、独特的语言体系,这是形成社区氛

文档评论(0)

qqmqq1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