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永泽教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附件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刘永泽教授
2010年12月6日
一、从大学生就业难看我们的培养目标
金融危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使我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0万人,2011年630万人,加上往届待业毕业生,近1000万人。就连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名校毕业生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我国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
就业难的原因:
1.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1+6 ,1是制造,6则是产品设计、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
我国主要是1,即制造环节。制造环节主要需要技工,而其他6个环节则需要大量的大学生。一个国家的服务业越发达越需要大学生。
2.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出口锐减,消费下降,造成企业规模缩小,大量裁员。“四大”、各大银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都减少招工人数。
3.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却出现了部分企业招工难,用人单位找不到他们急需的人才。这种尴尬的局面近几年一再上演。按2004年数字统计,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也才刚刚达到19%;2008年最新统计为24%。与我们同处亚洲的韩国为71.69%,泰国为31.92%。(毛入学率是指18-22岁人口中上大学的比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教育;50%以上为普及教育。)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1994年,西方国家的高校毛入学率均已超过了30%,其中法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7个国家超过了50%。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5%;在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23%;而在我国,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数的5%。这都充分说明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4.就业观不正确。
5.教育结构不合理。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症结,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都属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制度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现在的大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实际能力差,包括应用知识的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现代的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对社会缺乏了解、独生子女多,不能吃苦、不能受气。
二、会计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的困惑
1.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
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如77年会计专业本科生只招收400名新生;78年,只有21所学校招收会计专业本科生,当年招生数为1 314人。但2007年全国共有大学1089所,招收会计本科生的学校508所, 2010年573所高校招收会计本科学生,483所高校招收财务管理本科学生。在大众教育中还应不应该有精英教育?不同学校应不应该有区别?
2.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
过去大家一致认为中学是基础教育,大学是专才教育。但是,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复杂的经济环境、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会计的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如“四大”很多不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大公司的财务总监不是学会计专业的,因此,有人提出本科要淡化专业。毕业分配找工作与专业越来越不相关。
美国和日本本科会计教育均被认为是通才教育。日本认为大学本科的会计教育目标是通才教育,而非专业教育。ERP的普遍采用,传统的会计工作,即记账、算账、报账将被计算机所替代,专业界限更加模糊,专业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财务分析和会计控制和风险管理成为财务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信息时代,公司会计职能作用的范围应予以转变。公司财务部门应真正实现从成本控制、业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的传统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向战略支持等高级管理活动 。
3.大学主要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
大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呢?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很多人认为,大学主要是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造成高分低能。对一个人终生有益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和品质。知识这东西,你永远学不完,只有不断地学;但如果没有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应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创新知识的能力,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
清华大学校长萧伯纳认为:能力比知识重要
知识在一个人的构架里只是表象的东西,就相当于有些人可以在答卷上回答如何管理企业、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如何当好市长等等,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却显得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应该是哪种情况等等。他们的知识只是知识,而不能演化为能力,更不能通过能力来发掘他们的潜力。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究能力模型,从能力的角度来观察应聘者能否胜任岗位。当然,高能力不能和高绩效直接挂钩,能力的发挥也是在一定的机制、环境、工作内容与职责之内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集团公私司武董事长在.doc
- 分子医学技术与仪器分析(国卫院上课) .doc
- 分子原子和物质的构成doc.doc
- 集团办公楼卫生管理制2.doc
- 集团公司高级技师考评技术报告.doc
- 分子对称性(学习指导).doc
- 分子标记抽血检测有助肠癌早期诊断doc.doc
- 集团发展不能仅仅靠自觉.docx
- 集团公司董事长访谈录.doc
- 集团客户互联网专线及电路业务接入合同(有增值税新版).doc
- 岸基供电系统 第4部分:工频电源.pdf
- 人教版八下英语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_测试卷.docx
- 热带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木薯.pdf
- 草原防火阻隔带建设技术规程.pdf
- 渔用气胀救生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docx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大练兵语文试卷.docx
- 食品安全-花椒籽油 (2).pdf
- 2025年海博思创分析报告:储能集成“小巨人”,国内外业务进展可期.pdf
- 地理标志产品 宽城板栗.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