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镇涛:语感的别及其训练.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洪镇涛:语感的别及其训练

洪镇涛:语感的类别及其训练感,包括口头语感和书面语感。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主要是训练书面语感。进行语感训练,要弄清语感的类别及其训练方法。下面,就语感的类别及训练,略呈浅见。 一、分寸感 分寸感,指对语言合乎规范、合乎逻辑、合乎情境的感受能力。分寸感又可分为规范确当感、逻辑严密感和适境得体感等三种。 1.规范确当感 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一句“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后面这个“啊”字,原稿上写的是“呀”字,为什么要改为“啊”呢?原来,“啊”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产生音变。,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一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原稿上写的是“终于这事情消灭了”,主谓搭配不当,改为“流言消灭了”就合乎句法规范 又如,叶圣陶的《书的夜话》中有一句:“这才有趣呢。你们来到这里,因为主人破了产;而我来到这里,却因主人发了财。”——原稿上写的是:“这才可趣呢。你们来到这里,为着主人破了产;而我来到这里,却因主人发了财。”什么把“为着”改为“因为”呢?原来,“主人破了产”与“你们来到这里”是因果关系,原文用的是表目的关系的介词“为着”,不妥;改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就符合句法规范了。 总之,经常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指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学生就会逐渐自觉地培养和形成对语言的规范确当感。 .逻辑严密感 例如,老舍的《龙须沟》中有这么一句“修这条从来没有人管的臭沟”——原稿上写的是“修这条永远没有人管的臭沟”,作者为什么把“永远”改为“从来”呢?因为“永远”的意思是时间长久,没有终结,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事实上,解放后人民政府就来管这条沟了;“从来”的意思是从过去到现在,并不包括今后,用在这里,意思就周密了。 再如,袁鹰的《井岗翠竹》原稿中有这么几句:“当年毛主席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用的不就是这样的扁担么?……在他们肩上挑的岂是粮食?这扁担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前面说“下山去挑粮食”,后面又说“肩上挑的岂是粮食”(意思是不是粮食),判断不合理,前后自相矛盾。后来作者把“岂是粮食”改为“难道仅仅是粮食”,就合乎逻辑了。 又如,《晏子使楚》讲的是齐国的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有意侮辱齐国。一天酒宴正在进行之间,两个小官绑着一个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小官答道:“这是个强盗!是齐国人!”楚王随即对晏子说:“齐国的百,原来郁是做强盗的。”——楚王的推断正确吗?他以“一个齐国人是强盗”为前提,得出“齐国百姓是强盗”的结论,而事实上,与前例相反的事例大量存在,因此,在这里楚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总之,经常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指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学生就会逐渐自觉地培养和形成对语言的逻辑严密感。 3.适境得体感 (1)适境感 适境,就是适应言语环境。什么是言语环境呢?具体地说,就是:谁在何时何地对谁说什么话。 例如,鲁迅的《药》中有这么一段: (康大叔)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 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运气”可作名词,如“碰到了好运气”,可作形容词,如“我很运气”,但绝不能作动词,更不能带宾语。这里是不是用错了呢?是用错了,而且是有意错用的。因为这话出自康大叔之口,正好符合这样一位凶狠残忍粗野无知的刽子手身份。这不仅不是误笔而且是妙笔,给人以适境感。 再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一段焦大喝醉酒之后骂人的话: 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受荣华富贵?你祖宗九死 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 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一般都说“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这里的“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显然是一句不合常理的话,但出自喝得酩酊大醉的焦大之口,就堪称传神之笔,给人以适境感。 又如,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有人以为“草未凋”是笔误,应改为“草木凋”,其实恰恰搞错了。杜牧写此诗时,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推官,看到当地萧条冷落,倍加眷恋江南。此时江南虽凉不寒,草木尚未凋零,风光仍然旖旎。把“草未凋”改“草木凋”就与诗境不符了。 又如,巴金的《海上的日出》,有段话中学版和小学版就不一样。 中学版:“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 小学版:“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中学版的“时”、“入”、“仍”、“何处”等是书面语色彩比较浓的文言词,中学生不难理解,而小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小学版改为“时候”、“躲进”、“哪里”

文档评论(0)

vdi93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