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永涛 为“署名”打官司.doc
王永涛 为“署名”打官司
过去4年,建筑行业从业者王永涛辞去工作,去了中国25个省、60多个地区,打了230多场官司,各种车票摞起来约有22厘米厚。
而这一切,王永涛只是为了在7篇文章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没有我的姓名,怎会为我扬名”
2008年年底一天,王永涛上网时偶然发现自己的文章《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装饰设计师》被一家知名网站转载,却没有署名。
《怎样》写于2006年1月,全文1700多字,发表在他个人博客上。
按照王永涛的说法,《怎样》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写出的“设计理论论文”。当时,王永涛是北京一家中型建筑装饰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从事建筑行业近10年。
他继续搜索,发现包括“两篇教育论文、一篇设计理论论文、4篇施工管理论文”在内,自己有7篇文章被各类网站转载,均未署名。
“这是侵权。”王永涛有些不悦。
那几天,王永涛先后给三十几家侵权单位和个人打电话或者发信息,告诉他们转载了自己的文章,只希望补上署名。一番沟通后,只有5家单位补上了他的名字,还有两家企业删除了相关网页。
他得到更多回应是“狡辩”和疑惑:“你有名气吗?你也不是作家!转载你的文章,是帮你出名。”
广州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网站负责人对王永涛表示:不署名,不侵权,你懂不懂法,好好去读《著作权法》吧,好好去看看避风港原则。
这结果,令王永涛无法容忍。
王永涛去律师事务所咨询,律师给他详细解释了何为“避风港原则”:
“避风港”原则是指在发生著作权侵权案件时,当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就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ISP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ISP不承担侵权责任。
中国对于“避风港原则”的吸收和立法,主要体现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中。2006年7月1日实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针对著作权规定了“避风港”原则,但还是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甚至被称为网络运营商的“尚方宝剑”。
“你被侵权了,”律师明确告诉他,也同时提醒现在这样的事情太多,不管是著名作家还是普通人都会遇到,“你要维权,就先到公证处公证保全侵权证据后,再实施维权,侵权单位就不能逃避法律责任了。”
“赔的钱会很少。”律师提醒他。
可王永涛决定去打官司,他的想法简单直接:我写的文章,请署上我的名字。
2009年3月,他辞掉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维权之旅。一年后,经人提醒,他有了著作调研的考虑。
2010年3月,王永涛将单纯的维权改为维权调研,维权调研共计两项,即网络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和网络著作权的社会保护。
“我的作品传播出去以后,没有我的姓名,怎会为我扬名?如果都不署名转载文字作品的话,国家的文化市场整个是混乱的。”他说。 “我可以判你胜诉,也可以判你败诉”
从2009年3月到现在,为了维权调研,王永涛与近百个地方高级、中级和基层人民法院打过交道。说起遇到的法官和审判过程,王永涛说:“我的愤怒没有多少,不理解确实有。”
曾有广东省某中级法院的法官对王永涛说:车费可能是你来旅游的,不支持。王永涛问他:那你还支持什么。法官不说话了。此案最终和解,对方向王永涛赔礼道歉。
还有一次,王永涛去山西太原中院立案,第一次因故没有交成立案费,他想转账过去,可对方明确表示不能转账,只接受现金。他只好再去一次太原,只为交上立案费。“这种执法太不人性化了。”
2012年4月,王永涛飞到海南,和天涯网打官司。
第一次开庭是在海口中院。被告说收到传票时,就已删除了王永涛《怎样》一文。法院认可这个说法,让王永涛当场确认。王永涛说没法确认,因为开庭之前自己并没有上网,庭审现场也无法上网。
最后,王永涛还是当场确认了天涯网已经删帖,“出于道德良知的认识,觉得他们不可能撒谎。”
据此,法院做出了一审判决:此案适用“避风港”原则,天涯不担责任,驳回原诉。
可后来,王永涛才发现天涯根本没有删帖。“我简直不敢相信。”王永涛再去海南。
二审开庭调解,王永涛算了一笔账:为了这个案子,三趟海南之行,现金支出和误工费都算上,自己花了12000多元。因此,他提出被告赔偿自己7000元,剩下的五千多元自己承担。 图/樊竟成
二审时,被告解释说可能是遭到黑客攻击,已删除了文章,并出示了公证书。可王永涛发现,公证书上的删除时间为“7月20日”,而不是一审时对方所说的“3月9日”。
对方认可了二审时文章尚存在的事实,要求和解:个人赔偿2000元,单位不赔。王永涛不接受。
王永涛回忆说,后来,主审法官告诉他:我调(解)4000元,你要是不同意的话,我可以判你胜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