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生物学04(WSSV)要点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 1992年台湾省北部、1993年日本爆发了对虾病毒病。 以为不同病毒所致,给出专门的名字: 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l and haematopoietic necross baculovirus) 第Ⅲ斑节对虾无包含体杆状病毒(third Penaeus monodon non-occluded baculovirus, PmNOB) 日本对虾杆状核型病毒(rod-shaped nuclear virus of Marsupenaeus japonius, PV-P) 对虾杆状DNA病毒(Penaeid rod-shaped DNA virus) 系统性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或白点杆状病毒等。 后来发现,全为一种病毒,正式统称为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我国80%和世界大部分地区对虾死亡的罪魁祸首皆为WSSV。 WSSV的形态学 WSSV的结构蛋白 有40多种蛋白质,在转录调节病毒增殖和/或DNA复制调节过程中,还有结构蛋白。WSSV病毒体内至少有38种结构蛋白,其中膜上有21种,核衣壳中有10种,间层膜和核衣壳之间有5种。 在膜蛋白VP31、VP110和VP281、间层蛋白VP36A和核衣壳蛋白VP664上有细胞附着基序,对病毒进入细胞有重要作用。其它蛋白(如VP28、VP39B、VP41A、VP51 A、VP51B、VP68、VP124、VP150、VP187、VP281和VP292)和胶原状蛋白位于膜内;而蛋白VP35、VP466、VP15和VP76位于核衣壳上,具有不同的功能。 抗体分析表明,VP28和VP24可能与病毒的穿透作用有关。最近发现,对虾血细胞中的25-Kda 膜蛋白能结合到重组VP28,即WSSV病毒体上。这种蛋白质与小分子GTP-结合蛋白Rab7高度同源。以Rab7抗体进行的中和试验表明,它能抑制WSSV病毒体与细胞结合,减少WSSV感染后的死亡。 用RNA干扰法研究 与VP19相对应的长双链RNA能诱导凡纳滨对虾特殊的抗病毒反应,抑制WSSV感染,大幅度降低死亡率。 而相应的VP28、VP281、WSSV蛋白激酶(PK)及不相关的绿色荧光蛋白的长双链RNA能提高中国明对虾的成活率,用VP28和PK双链 RNA处理的对虾成活率最高。连续3次注射短小的VP28干扰RNA,完全抑制了WSSV对日本对虾的感染。 WSSV基因组含531-684个阅读框,具ATG启动密码子,其中181-184阅读框编码含51-6077个氨基酸组成的功能蛋白,相当于基因组遗传信息的92%。约21%-29%的阅读框编码WSSV蛋白,即与其他已知蛋白相同。这些蛋白包括核酸代谢和DNA复制酶,如DNA聚合酶、非特异性核酸酶、核苷酸还原酶的大小亚基、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嵌合的胸苷-胸苷酸激酶、胸苷酸合成酶、dUTP酶和两种激酶。推测还有其他功能蛋白,如胶原状蛋白、鞭毛蛋白、几丁质酶、蛹壳状蛋白、细胞表面絮状蛋白、kunitz状蛋白酶抑制因子1类细胞因子受体、sno状肽和嵌合抗凋亡蛋白。有3个阅读框(泰国隔离群的151、366和418)可编码WSSV潜伏期的蛋白。 WSSV还有3个能立即转录的即时早期基因(台湾隔离群的26、242和418阅读框)。这些基因独立转录,与寄主细胞从头合成的病毒蛋白无关,在体外直接表达。这些即时早期基因在感染期间决定寄主范围,调节反式作用因子。 编码DNA复制和核苷酸代谢所需的蛋白在病毒复制初期即开始了转录合成。初期转录的WSSV基因一般具有TATA框,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具有20-30核苷酸。结构蛋白是在感染后期合成的,一般有简并TIS基序(A/TNAC/G)),该序列位于富含A/T区下游25个碱基的位置,与节肢动物的TIS基序相似。WSSV有一个内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元件,它能使以双顺反子形式构建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在体外同时有效地表达。 WSSV品系的遗传性、抗原和毒力 泰国、中国大陆和台湾WSSV隔离群的核苷酸序列有99.3%相同。WSSV基因组的不同区域表现出重要的序列变异。我国WSSV基因组有9.63kbp的不稳定区,依寄主的不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缺失,使致毒力发生了变化。还有人认为,不同WSSV隔离群的毒力和竞争性适应的差异取决于基因组的大小:基因组最大的WSSV(312 kbp)致毒力最低(半致死时间=12d),竞争性适应程度最小。这与生长中观察到的发病期对虾的死亡率不同有关。 WSSV的形态发生 1期:细胞感染初期。被感染细胞的细胞核略膨大。病毒颗粒形成之前先出现病毒核小体。病毒颗粒由纤维状的病毒蛋白形成。细胞质中内质网膨大,具有大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