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这边、山那边:18年山乡巨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这边、山那边:18年山乡巨变.doc

山这边、山那边:18年山乡巨变   9月的下吴村一片田园风光,满眼皆是金灿灿的的稻浪和绿油油的茶园,成片的板栗林像褐色的毯子披在山坡上。   这里是天目山余脉,当地称作伍员山。相传伍子胥过昭关时途经此地,故有此山名。山的西边是郎溪县凌笪乡下吴村,山的东边是溧阳市社渚镇洑家村。   11日早上,记者抵达下吴村时,村民们刚吃罢早饭,有的正准备上山采摘板栗,有的在修剪茶树,还有一群姑娘们在路边等班车去附近的天目湖景区上班。   次日清早,记者前往洑家村,村民们正三五成群骑着摩托车和电动车去附近的水泥厂石头矿上班,远远能看见水泥厂的大烟囱和灰蒙蒙的石头山。   18年前,洑家村并没有厂矿,利用温泉养殖成为华东最大的罗氏沼虾养殖基地,还有闻名苏南的千亩茶园。今天,洑家村人当年引以为荣的生态农业几近绝迹,下吴村虽没有厂矿企业,依靠生态农业和旅游开发,日子也过得日渐滋润。   话说从头,我们还是从1998年说起。   巨变何在?   下吴村村支书李德胜告诉《决策》:“当年你们的文章出来后,乡里组织了20多名干部到洑家村学习,研究它成功的经验。最后,我们提出了三年超洑家的发展目标。”   1995年底,下吴村对全村的6000多亩集体林地,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了拍卖、租赁和发包。1996年,他们内引外联,办起了年产值300万元的精制茶场。1997年,又开始了规模经营的探索。3年后,两村的差距大大缩小。   《人民日报》记者1998年再来时,大为感慨,本刊记者从这篇重访文章《三年再访山两边》了解到,1995年洑家村人均收入是3500元,下吴村刚过千元;1997年,洑家村人均收入3470元,下吴村已达2700元。洑家村原地踏步,下吴村则迎头赶上。原因是什么呢?   记者在洑家村采访得知,当年温泉养殖的水产品都没能成功推向市场,村支书王海清发展集体经济有功,被常州市树为典型,1995年成为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3年后却因为集体经济账目问题导致干群对立,股份制开发的茶场和果园都渐渐荒废了。村民告诉记者,王海清离任时,村里“一塌糊涂”。   就在洑家村人焦急的时候,村子附近的金山水泥厂资产重组,1998年初被当地经济能人徐贵生收购,改名为金峰水泥厂。徐擅长经营,不到一年,水泥厂就旺了起来,村民们开始到水泥厂打工。随着这个厂发展成江苏最大的水泥厂和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当地经济和村民收入都开始严重依赖它。当地人和政府介绍家乡时都骄傲地说:“我们有水泥厂!”   自此,洑家村人的生产和生活都变得单一起来,只种点水稻自己吃,其余时间都在水泥厂和石头矿打工。村民告诉记者,在水泥厂打工一年至少三四万,在石头矿打工,辛苦点,多的能挣到五六万。   下吴村一开始也有村民在水泥厂打工,后来慢慢都不干了,因为下吴村的生态农业和旅游发展起来了。1998年,乡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伍员山,兴办农业观光园区。   下吴村原本是远近闻名的蚕茧之乡,乡、村干部看到当地的白茶、板栗和毛竹的市场更大,就果断地减少蚕茧生产。如今,下吴村的农产品都卖上了好价钱,特别是白茶,平均卖到四五百块一斤。村民因此致富,2012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出现了很多做白茶生意的小老板。   下吴村村民彭英娘家是洑家村的,以前日子紧的时候,常到娘家借钱周济,最近几年,随着生态农产品和旅游的开发,彭英家的光景赶上了娘家。   农业毕竟只能吸纳少数劳动力,下吴村和所在的凌笪乡没有什么像样的工厂企业,不少村民在山对面的水泥厂和天目湖景区打工。更多的村民走出了大山,外出闯荡,下吴村最靠近洑家村的窑场组,有一个在江苏昆山经商的村民,资产已过亿元,并成功带动很多村民致富。与其他农村一样,越来越多的山民走出了大山,村里人烟稀少,记者晚上走访山两边时,伍员山下横卧的村落中只有几盏零星灯火。   村边的伍员山风光旖旎,有村民说“如果好好开发的话,不比南京的紫金山差”,为何开发缓慢呢?因为山这边凌笪乡财政紧张,山那边因为有金峰水泥厂这样的纳税大户,政府财政充裕,对开发旅游兴趣不大。   各自的隐忧   下吴村李德胜书记告诉记者,下吴村只有三个厂,一个石子厂,一个纸管厂,一个生产扁铁的小钢厂,没有村集体经济,想干事想发展没有后劲,只能靠上面拨款。其实,所谓纸管厂,不过是一对溧阳夫妻的“家庭作坊”。村里无钱,乡财政又如何呢?   郎溪县政府对凌笪乡的规划定位是旅游和生态农业,虽说是因地制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凌笪工业的发展。没有钱怎么办?凌笪乡决定与江苏合作开发伍员山,特别是与同是山那边天目湖镇的合作,这期间充满了艰辛。   在天目湖十思园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凌笪乡积极沟通,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十思园在凌笪境内发展了1000多亩。   在江苏准备修建天目湖景区至十思园的旅游大道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