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伟:“港商92派”样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英伟:“港商92派”样本.doc

王英伟:“港商92派”样本   王英伟的午餐是一份简餐,几片鸡肉,一小碗米饭,一杯乌龙茶。他吃得匆忙,之后还要从北京赶去承德,参加当地一个民间团体的活动。   他曾是不安分的青年、中年,如今是正在进入不安分的老年。   早在1975年,他就进入香港政府,一路官至香港工业署副署长。1992年却在事业得意之时,下海经商。   20多年来,他在香港商界亦风生水起。先后在多家香港上市的知名物业发展及建造集团担任决策管理职位,包括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恒基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和瑞安建业有限公司及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   如今他是具有75年历史的老牌建筑公司新昌营造集团的董事局主席。   有着逾30余年工作经验的他,仍年轻而富有活力。 下海   1992年,距离香港回归还有5年。   王英伟决定“下海”。   当时,他已经是港府华人官员中高级成员之一,处于“事业的高峰”,当他递交辞呈时,他的老外上司很惊讶:“你为什么要走?”   “我们很器重你,即使到了1997年之后,我们也会帮你安排一个不错的位置。”上司坦率地说完后,将王英伟的辞呈锁进了保险柜,“给你一个星期考虑,否则我就撕掉它。”   当时的王英伟,履历很简单,从香港大学毕业,考进了港英政府,成为一名政务官员,这是港英政府重点培养的新一代接班人。他一路做了17年,到1992年时,他已是香港工业署副署长,“相当于大陆这边的国家经贸委主任这一级别”。   “该懂得我都懂了。如果60岁退休,那时我还有二十几年,我愿不愿意重复做我以前做过的事?”王英伟反问自己。   做工业署副署长时,王英伟因为交流所需,经常和其他官员到大陆来看。他发现:“势头太猛了,中国神州那么大,我当官员只能守住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我不甘心,我要去闯。”   他其实不需要一周的时间,答案早已在心中。   身为高级官员时,他的生活无忧,享有各种待遇,比如有专职司机,“我去出访的时候是香港员工陪着我,到美国一下飞机就有人接,我要演讲的时候稿子都备好了,很舒服。”此外,他还住着港府分给他的300平方米住房,条件很好。   辞掉副署长职务后,政府在两个月内收了王英伟的房子。彼时香港房价已经很贵,他的钱只够一套地段较好的150平方米住房的首付款,10%,他需要月供另外的90%,一夜之间,他成了房奴。   孩子还小,老婆有点愁,但知道他是个喜欢挑战的人,没有反对。一家人从300平方米搬到150平方米,所有家具都扔掉了,因为摆不进去。当时王英伟对老婆说,“总有一天,你会住得比这里大。”   多年后,王英伟对《中国新闻周刊》承认:“男人嘛,当时讲这句话也没底的,但要敢于承诺。”   1992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邓小平南巡,中国内地大批政府官员“下海”,是为92派。在王英伟看来,自己差不多就是香港的92派。“因为邓小平南巡,确定了改革路线,但从那一年南巡讲话起,大家就看到了一个势头,就义无反顾。”王英伟掷地有声。 下海就去上海   王英伟无疑是抓住了机会的人。   1992年3月10日,上海市市长黄菊向中外记者宣布,为了进一步支持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中央年初又给上海扩大5类项目的审批权,增加了5个方面的资金筹措权。   王英伟“下海”后的第一站,就是上海。回忆往事时,他不禁打趣:“我这个顺口溜挺好的,下海就去上海。”   他加入了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地产生意为主的企业,他担任副行政总裁。上班一个月,他就被老板派到了上海,任务就是“找机会”。   他问老板:“为什么派我去?”   老板笑着说:“整间公司,就你懂普通话。”   “那到上海与谁接洽?”王英伟又问。   答复:“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找找吧。”   王英伟拎个皮箱就到了上海,当时还没有浦东机场,他从虹桥机场一出来,有点蒙:人生地不熟,要往哪里去呢?   港商曾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对财富的想象。第一个月,这个年轻的港商到处跑,居然和6家公司签好了合作意向,他觉得好得意,这也太顺了,但结果没有一家坚持到最后履约。 10 月13 日,王英伟摄于北京。摄影/ 本刊记者 李强   “明明跟单位说好了,后来区里的领导说不想做这个项目,然后又轮到某某书记反对,各种阻力。”王英伟有点挠头,后来他才搞清楚,内地的体制有个“四套班子”: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光和单位负责人谈好了,是不算数的。明白了制度,他以后就打四次交道,逐一拜访。   17年的港府官员,给他两样东西,终身受用。   一个是“视野”。“我看事情看得很远,跟下棋一样,能看出三步以外。”当年香港政府送他到牛津大学游学了一年。假期时,港府要求他拿出一个旅游计划,去各国游历,然后回来写报告:看到什么。十年后,王英伟又被港府派去哈佛大学读硕士,要他两年要把硕士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