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崛起:丰饶时代的选民觉醒.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米崛起:丰饶时代的选民觉醒.doc

小米崛起:丰饶时代的选民觉醒   丰饶时代的选民觉醒   特约作者/刘琪   供图/小米公司、CFP   2010年4月6日,中关村银谷大厦,雷军与其他七位创始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开始“闹革命”。此后的3年,小米狂飙突进,一骑绝尘,迅速成长为年销售额近300亿元的品牌。这种异类生长让很多传统品牌的经营者们大跌眼镜,“用互联网思维解读小米”也成为潮流,模仿小米的营销术更成为一种显学。   笔者也曾迷恋于解读小米背后的互联网玩法,但很快发现大部分学习小米的传统企业“只谈术而不研道”,迷恋于手段,而不深究背后的思维逻辑与组织架构。   致命的问题在于,小米的品牌快速崛起仅仅是靠营销或者互联网思维吗?按照这一思维逻辑,如下碎片化疑问又该如何解答:   智能手机市场已是苹果与三星的两强争霸格局,苹果可以用粉丝经济或软硬一体化来简单阐释,勉强可以与小米放在同一语境下,但如何解读三星的强势?   小米的品牌宣言是“为发烧而生”,但大量购买用户并非发烧友群体,他们为何买小米的产品?   像华为这样的传统强势品牌也在经营粉丝群体“花粉”,其忠诚度与热情超乎大家想象,但华为的营销或粉丝经营远不及小米,又是什么让粉丝追随一个转型中的传统品牌?   小米的早期投资人、晨兴资本的刘芹最近的一场访谈,或可提供一些线索,他说:“晨兴资本的投资主题在过去十几年几乎没有变过,就是寻找中国消费方式变迁和互联网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的结合点。”   换句话说,在一个产品丰饶的时代,比拼功能与技术的翻新已不再是杀手锏,品牌需要将“用户”变为“选民”,找到这些群体,并将他们被压抑已久的参与感、平等感释放出来。小米的快速崛起,可能不单纯在于互联网思维,而是抓住了消费与技术大迁移中选民觉醒的机遇。   “巨头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   金山网络CEO傅盛曾有一篇文章流传甚广,名字叫《工程师逻辑已不再重要》,他指出工程师文化重在强调逻辑性,“他们会在产品上花很多心血,很多功能都舍不得扔掉,却不知道用户能接受的其实只是最简单的点”。   这是手机产业出现消费需求与技术断裂期的典型表现。当手机从早期少数人才能使用的高端通讯工具,逐步变成大众消费品时,传统手机巨头却依然维持着传统大工业制造与工程师技术文化的惯性。   它们讲求大规模流水线作业,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功能的延展构筑护城河,但最终导致“千机一律”的同质化竞争,尤其是陷入价格血战。与此同时,工程师文化也带来了一种语境隔膜,无数的手机发布会都在强调各种功能参数,而用户却对冰冷的数字产生了疲劳。   第一个挑战者是苹果,就在诺基亚高层嘲讽第一代iPhone根本不经摔时,用户却为之疯狂。iPhone之所以能够重新定义智能手机,在于它的第一出发点是让用户轻松用手机上网,并开启了软硬一体化的 新纪元。随之而来的新晋者是HTC与三星,它们抓住了Android系统追赶乃至反超iOS系统的机遇,迅速坐大。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看,这些后来者并没有将手机视为纯粹的通信硬件,而是基于操作系统的移动化的电脑。   雷军在创业之前,曾买来二三十部iPhone,也买了HTC的G1等安卓手机进行研究,悟出了背后的技术演进趋势:未来的手机就是移动的电脑,而参考30年来苹果的演进,小米要做适合中国人的Android手机。于是也就有了小米手机未发,先做MIUI系统的情况,并以硬件微利的方式售卖产品,这是大工业时代的手机硬件商所无法想象的做法。   问题在于,目前借势Android系统的硬件制造商们,大部分依然摆脱不了上述惯性路径,强调参数的工程师文化依然浓厚,基于多核、拍照、防水、轻薄等功能性竞争甚至愈演愈烈。这意味着,小米的崛起背后不仅仅是抓住了技术演进的机遇期,还在于它满足了社会断裂期消费迁移的某些特定需求。   笔者曾在深夜给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发微信,请他用一句话来总结米粉的心理诉求,他回复了两个词:“可参与”以及“真实”。在黎万强看来,“对用户而言,小米是他们的,他们参与过就有了拥有感。同时,小米有很多的不一样,很个性,而任何时候的年轻人都喜欢不一样”。   在从贫瘠时代迈入丰饶时代后,中国人极度匮乏却又极度渴求参与感与个性表达,这些原本沉默的大多数需要获得精神价值层面的满足。这种文化断裂催生了很多亚文化现象,比如“土豪”盛行、极客消费主义、怀念逝去的青春、绿色消费、轻奢侈等符号,均呈现出“社群化”聚集与参与性高涨的特征。   由此也不难解释,为何要求导师背身评审的《中国好声音》火了,突出真实录摄的《爸爸去哪儿》人气暴涨,获差评无数的《小时代》依然有人捍卫,屌丝逆袭的《泰》能够拿下票房冠军,罗振宇的自媒体《逻辑思维》可以体制外生存……   新鲜传媒CEO纪中展在去年完成了一份针对90后的调研报告,他发现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