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凡目法在国中国文的运用.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凡目法在国中国文的运用

談凡目法在國中國文的運用 前言: 凡目法被發現的時間很早,也一直被廣泛使用。許多作者或出於自覺或出於不自覺,大量使用此法。陳師滿銘曾分別於《國文天地》發表兩篇文章:〈凡目法在高中國文課文裡的運用〉和〈凡目法在國中國文課文裡的運用〉(收錄於《國文教學論叢.續編》)這是凡目法第一次用書面發表出來。因為凡目法被使用的頻率如此之高,而且容易學習,對十三、四歲的國中生而言,是最佳的作文入門學習法,這是我以凡目法為研究的主要動機。 「凡目」,簡言之:「凡」指的是「總括」,「目」指的是「條分」。現在我用陳師的架構,分「先凡後目」、「先目後凡」、「由凡而目而凡」、「由目而凡而目」四種來看國中範文使用凡目法的情形。至於我所使用的材料,是八十五年國立編譯館的教材(舊教材)。 又:陳師於《文章結構分析》一書中曾以國中國文課文為例,分析過多篇範文,其中凡目法之使用,即十分普遍;陳師之分法頗為精當,故本報告有多處援引陳師之說。 凡目法在國中國文的使用情形: 先凡後目 這是將主旨或綱領置於前端,作個總括,然後細分為若干部分,以敘明主旨或綱領的一種寫作形式。這種形式,在古時稱為外籀,今則通稱為演繹。由於它有開門見山的好處,因此在古今人的作品裡,都十分常見。 用於節段者 〈夏夜〉(第一冊第三課) 夜就輕輕地來了。 來了!來了! 從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了。 來了!來了! 從椰子樹梢上輕輕地爬下來了。 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個又圓又白的玉盤。 此以夜之來臨為凡,寫夜自地面上之遠(山坡)近(椰子樹)景來臨為一目,又以空中之「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個又圓又白的玉盤」為另一目。 〈母親的教誨〉(第一冊第四課)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它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它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此以「我母親管束我最嚴‥‥‥便嚇住了」為凡。以下分述犯事小(目一)與犯事大(目二),母親的處罰方式。 〈愛蓮說〉(第二冊十三課)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此文全篇先敘後論。蓮是主,菊、牡丹是賓;以菊正襯,以牡丹反襯。首段(如上文)即為「敘」之部分,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總提,為「凡」;以菊、牡丹、蓮之分述為目。 〈老馬識途〉(第三冊第二課) 管仲、隰朋從於桓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此篇亦先敘後論之文。首段(如上文)即為「敘」之部分,以「管仲、隰朋從於桓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為凡,以師於老馬為目之一,以師於蟻為目之二。 〈差不多先生傳〉(第三冊第七課)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周密。 此段先言「差不多先生」的相貌,是「凡」的部分,以下分述他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記性、思想,是「目」的部分。 〈習慣說〉(第五冊第四課)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平地,不與漥適也;及其久,而漥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 此為本文「論」的部分,「噫!習之中人甚矣哉!」為總括之凡,以下分述「足履平地,不與漥適也;及其久,而漥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二事。 〈幽夢影選〉第一則(第五冊十二課) 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止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復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這裡作者用「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為凡,以下用一連串的排句,分述四種求知的態度;高下立現,觀之一目了然。 〈勤訓〉(第五冊十四課)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於天地間,是一蠹耳! 此段先以前四句言人有「惡勞好逸」之本性,是「凡」的部分。接著承上發揮,分別說明這種人如果從事「士農工商」的工作,都會成為敗壞社會的蠹蟲,是「凡」的部分。 〈享福與吃苦〉(第六冊第十課) 我們翻開歷史來看,古今中外,幾多聖賢豪傑,哪一個不是從吃苦中磨練出來的?佛世尊身為王子,多福多樂,獨願捨家入山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