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窃听改变的世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被窃听改变的世界.doc

被窃听改变的世界   一个“棱镜”计划意外泄密,使得“窃听”再度成为全球新闻热词。   如电影《窃听风云》所云,窃听无处不在。   究竟是什么培育了窃听的土壤,   窃听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   水门事件:开启窃听之门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一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统。   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一国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世界新闻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遭遇挑战   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有着168年历史的老报《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于7月10日最后一次发行。随着“窃听风暴”愈演愈烈。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头条报道称,《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一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干扰警方破案。这篇报道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英国媒体、政界、警方引起巨大反响,继而带出越来越多窃听丑闻。   在默多克集团的窃听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事件背后被揭开的黑幕,也可以看到遭窃听的受伤者。其中,既有善良的出发点,也有纯粹为制造效应的恶作心态,新闻媒体在完成引导公众趣味的任务时,渐渐开始向迎合观众口味退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英国国内的窃听丑闻实际上是长期和广泛存在的,而这一次的集中爆发主要反映出其政府内部机制和管理出现了一种疲态。“一件小事能够吵得这么大,体现出英国政府长期存在的管理问题。政府跟媒体之间的勾结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制度所默许的,本质上是各方勾结和利用媒体的政治斗争结果。”   媒体所采用的很多非法手段都是由私家侦探、警察部门、执法部门来完成的,媒体只是收买他们,把这种行为商业化。当把收买针对公职人员或者准公职人员的时候,就会出现危机,公职人员愿意接受收买,也反映出政府执政、治理的严重问题。   外交风云:窃听加剧欧盟与英美紧张关系   2000年7月11日,德法等欧盟大国与英美一直低调处理的“爱可龙”电子监视系统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在十分敏感的商业间谍问题上,双方正在进行一次“正面交锋”。这次交锋必将对科索沃战争以来日趋微妙的德法一英美关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西方媒体一直盛传英美有一个庞大的针对欧盟的“爱可龙”电子监视系统。欧盟对日益得到证实的“爱可龙”传闻十分不安,并甚为恼怒。一份欧洲议会报告说,美国在亲密盟国英国的协助下一直系统地对欧盟大公司的电话、文传、电子邮件进行窃听和过滤,企图通过工业间谍战获得商业上的好处。英国政府电讯总部被怀疑直接参与了美国的活动。   英美极力否认或者淡化“爱可龙”问题的“间谍”性质,但德法等欧盟国家却认为问题相当严重。欧盟确信,“爱可龙”是由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和英国政府有关机构联合运作的。虽然这一庞大的监视网络具有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等功能,但它针对欧盟的间谍活动也是难以否认的。无论“爱可龙”事件最后以何种方式收场,都只能加深德法与英美之间的相互怀疑和不信任。   商业间谍:同行相煎急日本跨国间谍最活跃   2009年7月,一桩牵涉中澳两国的“力拓案”,使得“商业间谍”当之无愧地成为新闻热词。放眼再看国际,跨国公司使用间谍来收集国外市场和竞争对手情报的案例比比皆是。   2001年,美国《商业周刊》说,美国大型企业每年要花100万美元用于收集同行情报。摩托罗拉公司的情报部门就是1982年由中央情报局的一个退役间谍组建起来的,现在在世界各地布有情报点,窥探竞争对手有无兼并计划或新技术。美国商用情报顾问公司Fuldco。主席富尔德说,90%的美国大型企业会聘请专人从事商业间谍工作,这些人多是大学毕业生,在校选修过有关竞争性情报课程。   在各国商业间谍中,日本的商业间谍活动最为活跃。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就建立了一个与西方国家谍报工作范畴不同的全球性情报搜集系统:以搜集经济技术情报为首要任务,政治军事情报只占10%-15%左右。日本的一些工业大学甚至专门开设“商业间谍”课程,为日本公司培养商业间谍和反间谍人员。   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能如此迅速,其汽车、摩托车、摄像机、电视机、手表等产品能进入并占领欧美市场,首先要归功于得力的情报工作。日本一名情报专家曾经承认,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54%来源于竞争情报!   美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