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9 、 地震小区划中的物探方法 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按天然地震作用强度和特征对居民区、工业区、单独大型建筑场地进行(预测天然地震对于结构物的影响程度)的分区,这种分区称为地震小区划分,简称地震小区划。 地震效应的详细分区,即依据强震时的破坏效应与土层条件、地下水位、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关系以及与层状结构有关的地面波谱特征的关系进行分区。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定量方法有多种,与应用地球物理有关的方法主要有综合物探法,平均剪切模量法、地震刚度法、常时微动法和一维反应分析法。 9.1 地震刚度法 “地震刚度”是地震时抵抗岩石内形变传播的特征指标。在某种意义上,“刚度”可解释为抵抗“松散”。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地震刚度愈大的岩石,则地震震级增量较小;地震刚度愈小的松散、饱和水堆积土,则地震刚度增量较大。如果地震震级增量用花岗岩作为标准,地震刚度不同的岩土,其震级增量差可达1—3级(表1.9.1)。 地震刚度r用弹性波传播速度V与岩土密度?的乘积表示,即。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表1.9.1 不同类型岩土的地震震级增量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9.2 常时微动法 地球表层任何地点、任何建筑物的地基,都在以微小的振幅不停地振动着,其振幅通常不超过数微米,振动周期一般为0.5秒至数秒,这种不停的微小振动被称为常时微动。 微动的发生源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前者如风、雨、海浪、火山活动等,后者如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通常将有特定振源的微动称作振动,而将无特定振源且周期较长(长于5秒)的微动称作脉动。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对于无特定振源、周期又比较短(小于5秒)的微动称作常时微动。 因为各种振源的综合作用产生的波动在传播过程中必然要携带途中介质(地基)特性的某些信息,所以观测研究地基(地表或地下)的常时微动,可以推断地基的弹性(速度)构造和振动特性。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当穿过地表土层的复合振动的周期为4倍波的旅行时间(H/VS1)时,地表土层的振动将最为显著。 T称为土层的卓越周期 。 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土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建筑物的震害都有加重的趋势。 基岩上的表土层越厚,场地土的卓越周期越大;相同厚度情况下,表土层越松散,波速越低,则卓越周期越大。 返回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5 地震折射波法 在工程地震勘探中,地震折射波法是一种简便经济的勘探方法,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它可为工程地质提供浅层地层起伏变化和速度横向变化资料以及潜水面的变化资料等,还可为反射波法勘探提供用于静校正的表层速度和低速带起伏变化资料。有关折射波的形成及正演时距曲线的特征等问题已在本篇的第一和第二章中讨论过了,在此,仅就资料的采集和处理解释问题进行论述。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应特别指出的是,必须保证相遇时距曲线互换点及追逐时距曲线重迭部分在干涉区以外。 道和道距:折射波法勘探中一般采用单个检波器作为一道接收,而不搞组合检波,其主要原因就是它不需要考虑压制面波干扰问题,因为目前所考虑的折射波仅仅只是首波,即是最先到达的波。首波中包含了直达波和折射波。在采集中,我们只要注意压制随机干扰并兼顾激发能量,就可获得质量较高的首波记录。此外,为了不漏掉浅层薄层信息,道距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一般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有等间距和不等间距两种方式。在不等间距接收中,一般可把接收排列的道距设计成小一大一小方式,也可把它设计成小一大方式。道距的选择一般为1~10m,可按勘探目的层深度、地层展布、仪器道数以及激发能量等情况而定。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6 地震透射波法 在工程地震勘探中,透射波法主要用于地震测井(地面与井之间的透射)、地面与地面之间凸起介质体的勘查和井与井之间地层介质体的勘查。地质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也不同。但从原理上讲,均是采用透射波理论,利用波传播的初至时间,反演表征岩土介质的岩性、物性等特性以及差异的速度场,为工程地质以及地震工程等提供基础资料或直接解决其问题。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6.1 地面与井的透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