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忧余秋雨.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藏书忧余秋雨

藏书忧 余秋雨 ①我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遇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乌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搡sǎng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我满意的书房—藏书对人的意义、影响) ②罗曼·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正与这个心理单间相对应.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赞美书房—精神的港湾,生命的栖息地) ③有时,窗外朔风呼啸,暴雨如注,我便拉上窗帘,坐拥书城,享受人生的大安详。是的,有时我确实想到了古代的隐士和老僧,在石窟和禅房中吞吐着一个精神道场。(享受书籍精神食粮) Ⅰ(书房对于学者精神吸纳的重要作用 ) ④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但一种担忧渐渐从心底升起:我死了之后,这一屋子书将何去何从?(提出话题:藏书者的担忧—扣题) ⑤许多老学者逝世时,如何处置丰富的藏书确实成了一个苦涩的难题。学问不会遗传,藏书对子女未必有用.他原来所在大学的图书馆很想把藏书全数购入,但这是预算外开支,经费当然不足.旧书店收购了他们所需要的书,余下的书籍最后当作废纸论斤卖掉……(老学者对书籍的担忧)继承方面、卖出方面、 ⑥有的学者因而下了决心,立下遗嘱,死后把藏书全部献给图书馆。但是这些学者并非海内大儒,图书馆不会开设专室集中存放.个人藏书散入大库,哗啦一下就什么踪迹也找不到了,学者无私的情怀十分让人感动,但无可否认,这是学者的第二次死亡。(学者与其图书的悲哀)捐献方面 ⑦有位教授忽发奇想,决定以自己的余年寻找一个能够完整继承藏书的女婿,这种寻找十分艰苦,同专业的研究生是有的,但人品合意、女儿满意的又是凤毛麟角.教授寻找的,其实是自己第二生命的延续,经历了一系列的悲剧和滑稽,他终于领悟,能谈得上延续的至多是自己写的书;至于藏书,管不得那么多了。(学者的艰难选择) ⑧写藏书写出如许悲凉,我始料未及,但觉得这种悲凉中蕴涵着某种文化品尝。(藏书悲凉参悟文化) ⑨中国文化有着强硬的前后承袭关系,但由于个体精神的稀薄,个性化的文化承传常常随着生命的终止而终止.一个学者,为了构建自我,需要吐纳多少前人的知识,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和时间,苦苦汇聚,死死钻研.这个过程,与买书、读书、藏书的艰辛经历密切对应.当你渐渐在书房里感到舒心惬意,也就意味着你在前人和他人面前开始取得了个体自由。越是成熟,书房的精神结构越带有个性,越对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选择性.再宏大的百科全书、图书集成也代替不了一个成熟学者的书房,原因就在这里。但是,越是如此,这个书房也就越是与学者的生命带有不可离异性.书房的完满构建总在学者的晚年,因此,书房的生命十分短暂。(书房的生命十分短暂,个性化的文化承传难,易终止) ⑩新一代起来了,必须从头来起,一本本地购读,一点点地汇聚,再一步步地自我构建.单单继承一个书房,就像贴近一个异己生命,怎么也融不成一体。历史上有多少人能最终构建起自己的书房呢?社会上多的是随手翻翻的借书者.而少数好不容易走向相对完整的灵魂,随着须发皓然的躯体,快速地在书房中殒yǔn灭.历史文化的大浪费,莫过于此了。(从书房传承看出历史文化大浪费) ⑾嗜书如命的中国文人啊,你们的光荣和悲哀,该怎样裁割呢?(选自《文化苦旅》,有删节) Ⅱ藏书之忧 11.文章开头一段画线部分描写了“我”走进书房的感受,请具体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藏书数量之多(1分)以及藏书对人的意义、影响(1分),生动形象(1分)。(学生答成比拟修辞,如果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文中前四段写藏书者“自得其乐”的作用是什么?(4分) (1)具体表现了书房对于学者精神吸纳的重要作用,为下文有关书房与学者构建自我的关系的论述蓄势(作铺垫);(2)和写藏书之忧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本文主旨:对于学者藏书散失及其个性化文化财富难以传承的悲哀。(每点2分) 13.文中第五段画线句说“如何处置丰富的藏书确实成了一个苦涩的难题”。请说说处置藏书“难”在哪里?(6分) (1)继承方面:要么对子女未必有用,要么寻找继承人十分艰苦。(2)卖出方面:原大学图书馆全购经费不足,或者零散卖给旧书收购人,有的甚至被当作废纸处理掉。(3)捐献方面:图书馆不设专室集中存放,将其散入大库,失去学者踪迹,以致学者“二次死亡”。(每点2分) 1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所说的“光荣和悲哀”的意蕴。(6分) (1)中国文人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书房:说明构建书房的过程是完成对自我的构建(或者答“能走向相对完整的灵魂”)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