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诗性思维探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的诗性思维探究.doc

《庄子》的诗性思维探究   摘 要:本文主要《庄子》的诗性思维着手,对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大胆奇特的想象、以己度物和浓郁的抒情进行探究。   关键词:庄子;诗性思维   作者简介:任惠霞(1990.10.13-),女,山东潍坊人,汉族,现就读于青岛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03   诗性思维是在人类分化之前就具备的,是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因此不存在诗性思维本质上的归属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研究的话题,而且对诗性思维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人类最初的现状,对当下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进而对全人类的永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于“诗性”的命题有很多,像“诗性智慧”、“诗性思维”、“诗性逻辑”等,其中“诗性智慧”最早出现在维柯的《新科学》中,它作为人类最初的智慧, 是一种原始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中所提的“诗性思维”,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所拥有的、自然而然的一切本性,对一切进入感官的存在感到好奇、惊惧,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受到任何束缚和禁锢,完全出于自然而然的本性,不管是否有外力的推动和刺激,它都会产生,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它是一种原始思维,是用感性的方式去认识、理解、创造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是指原始人在没有发达的理性的、抽象的推理能力的前提下,依靠本性,主要是浓烈的情感、旺盛的感觉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借助以己度物的方式,对他们所接触到、感到惊奇的一切事物赋予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审美观等。   《庄子》的诗性思维,保持着最干净、最纯洁的状态,是未经世俗物欲的干扰的、没有受到外界蒙蔽的、最纯粹自然的思维。本文主要《庄子》的诗性思维着手,对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大胆奇特的想象、以己度物和浓郁的抒情进行探究,感受《庄子》所散发的巨大艺术、美学及哲学魅力,并期望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而然的本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被视为一种最高的境界,历来为各个领域的人所推崇。   画画时讲究天人合一,力求作画者、画与自然三者合而为一,作画者的精气神儿与外物融为一体,完美、和谐、无瑕疵,画作再将这种和谐的景象再现出来,   中医调理也力求达到这种境界。《黄帝内经》主张“天人相应”,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柩?刺节真邪》),“与天地一”(《素问?脉要精微论》)。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领域,“天人合一”也着实受到喜爱。儒家、禅宗、道家等各家都对“天人合一”做出了相应的阐释,各不相同。   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被蒙上了道德的外衣。儒家更倾向于把这种合一理解为人合于天,合于道德义理之天,信守仁、义、礼、智、信,秉持“修齐治平”,通过修身,将行事符合道德准则视为一种自觉,“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距”。   禅宗提倡“佛性”,虽然与道家的核心不一样,但它的“天人合一”与道家所提倡的多少有一点相同之处,类似于道家的顺应自然、顺应本真,“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一切皆空,世俗的诱惑、自身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并不真实,并非本性的自然显现。   道家的“天人合一”不同于儒家,“如果说儒家的‘天人合一’突出的是道德和实用,那么庄子的‘天人合一’则是带有浓重的自然和审美意味”[1]。道家强调的是合于自然,合于自然而然的本性,合于道,合于“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第三十九章》)   王弼为此作注: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2]。   道的这种自然而然的本性,老子“比于赤子”,赤子是无欲无求的,保持着赤子之心,没有受外界的干扰和世俗的束缚。这与未处世的婴孩有相似之处,《老子》中共有4章出现了婴孩之论: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第十章》)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   为天下谷,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圣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   婴孩是最纯洁的,没有受到任何世俗之气的污染,保持了最为自然、真实的本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自然而然本性的基本概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庄子?齐物》),“莫之为而常自然(《庄子?缮性》)。万物本来就有自己自然而然的本性,“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庄子?骈拇》),就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没有为什么,这都是道化生而成,与生俱来的,在万物产生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